“並且咱們已經知道了陛下已經任命了景川侯曹震為統帥(他們忽略了朱賢烶)統兵北上平叛,叛軍大概也知道了,所以繼續頓兵兗州城下絕不可取,撤退也是理所當然的。”
鐵鉉說道:“要不要派兵出城追擊一下?”
盛庸說道:“派出騎兵跟著倒是可以,不過以步兵進攻的話恐怕是不行。”
“他們成逆的人並沒有放鬆警惕,你看,他們的五軍之中,一直有一個軍是戒備著的。”
“並且咱們城中的兵不過是不滿員的魯王三衛,這些日子傷亡的也不少,那些民壯守城還行,派出去野戰恐怕一萬人都吃不下他們一千人,所以追擊只能是派出去所剩不多的衛所兵。”
“但是成逆的騎兵也不少,再加上他們又警惕,還是不要冒險的好。”
鐵鉉也不是一個喜歡冒險的人,所以他聽到了盛庸的話以後也就不打算派兵出去了。況且他的身份是山東參政,而現在他們手底下的兵都是魯王三衛的兵,他也指使不動。
城外的成逆叛軍花了多半天的時間,才把整個營帳都收好,然後一批一批的撤退。其實拔寨不怎麼費事,但是如何安置那些受傷計程車兵可是很費腦筋的。傷兵可不能像一般計程車兵那樣自己走,所以他們的速度很慢。
一直在城頭上看著他們撤退的盛庸都有些心動要派人去追擊了,不過最後還是忍了下來。他又不是山東都指揮使,守住兗州城就是大功一件,貪功可不是什麼好事。
相比較他來說,鐵鉉就沒有那麼多的想法了。在提議出城追擊被否決之後也就不關心他們怎麼撤退了,下了城牆去處理兗州城的事情了,一直到伴晚才再次上了城頭。
鐵鉉拿起望遠鏡看了看遠去的成逆叛軍,說道:“他們是真的撤退了,終於可以稍微放下心來了。”
盛庸接道:“是啊,可以稍微放下心來了。接下來,就等著景川侯的大軍上來就可以了。”
鐵鉉鬆了一口氣之後,也想聊一些輕鬆的話題。他說道:“陛下發明的這個千里眼還真是好用,之前要不是有它,成逆叛軍的第一次進攻就可能成功了。”
盛庸也嘆道:“是啊,要不是有望遠鏡,估計第一天都有可能失手。”
盛庸不光是在感嘆這個,他同時還在感嘆自己竟然能夠真的擋住謝成率領的大軍的進攻,即使他有城可守,但是對於他這麼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武將來說,可是從未想象過得。
盛庸這樣看低自己也是有道理的,他在《明史》中的傳記頭一句話就是“盛庸,不知何許人。”然後就全部都是他在靖難之中的表現,可見他在這之前的表現毫無亮點。對自己沒什麼信心也不奇怪。
鐵鉉在盛庸說完了話之後接著說道:“可惜,千里眼叛軍也有,要不然,咱們估計守城會更加容易。”
盛庸此時從自己的思緒中出來,聽到了鐵鉉的話以後說道:“這些東西出現了自然是要下發到各個衛所去的,總攥在京城也沒有意義,只不過不幸有軍隊造反,平時對付那些盜賊他們沒有千里眼,作用就大了。”
鐵鉉嘆道:“說起來,朝廷自從當今陛下當了皇帝之後,這短短的一年多的時候也有了不少的新東西,還都是很有用的,比如千里眼、有軌馬車、高爐鍊鐵等等。”
“要是朝廷現在能夠突然拿出來一個東西能夠迅速的消滅反賊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