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靈異小說>宗明天下> 第171章 上朝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71章 上朝 (1 / 2)

幸虧允熥平素不愛問服侍她倆的宮女她倆平時都說啥,熙瑤選的服侍她倆的宮女又都是嘴嚴的,不然允熥知道了她倆說的這個話沒準真的把她倆打一頓。

第二天的早朝允熥也參加了。當老朱把允熥的摺子給大臣們傳閱之後,以禮部尚書鄭沂為首的傳統儒家子弟果然群起反對。他們當然知道要是老朱準了這個奏摺所請之事他們反對是沒有用的,甚至有可能被貶斥,但是不得不說,這個時候的文人士大夫雖然有的時候的堅持是錯誤的,但是他們還是有風骨的,不像明末到清末的多數士大夫都是軟骨頭。

而之所以這時的文人士大夫有風骨,蒙元的統治是有一定作用的。蒙元時期,漢人考科舉意義不大,不僅是歷朝最難考的,並且考上了也不像滿清時期可以當大官,所以讀書人少,願意深讀儒家經典的更少。而這樣的背景下願意死啃儒家經典的都是真的認同儒家的,而不是後來那些只把這當成敲門磚的人。所以這時的儒家子弟都有風骨。

鄭沂身為禮部尚書,當然不能說的太多,這個時候還在巴蜀當蜀王世子師的方孝孺的老鄉、現任翰林院編修的原質上前說道:“陛下,方今天下思安,陛下又一向與民生息,何須商人?商人不事生產專以倒賣獲利,乃五蠹之一,鄉下百姓進城不便,他們商人做一些鄉下的小買賣罷了,怎麼能給他們這樣牟利的事情?”

“且我大明富有四海,怎需與番國互通有無?就是有少許所求,許起進貢即可。殿下以為如何?”原質最後目光看向了允熥。

允熥剛要說話,這時突然有人說道:“陛下,臣以為當許起開海市舶。”

老朱、允熥和在場的大多數官員都看向這人。‘是楊益,他不是李景隆的人嗎?李景隆為什麼會贊同開海通商?’允熥想著。

允熥緊張起來,要是李景隆有什麼不可告人的想法,老朱很可能不再支援開海,這可不行!

誰知楊益說道:“陛下,臣以為,幾個商人罷了,不過是賺幾個錢,還能危害到地方官府不成?倒是原編修,我剛才見你對殿下的奏摺都沒有看幾眼,估計都沒看到殿下寫了些什麼就著急說話,這是不是不太恭敬?”

允熥頓時一腦門子問號?楊益這話聽著不是在反駁原質的觀點,而是在攻擊原質的為人,他這是因為一時沒想到詞還是什麼?

倒是老朱,還有其他一些在朝中時間較長的大臣知道為啥了,楊益這根本不是支援開海,而是單純的為了反對原質而反對。這就得說到大明開國初年的事情了。

大明開國初年,京城的五品以上官員不管是文還是武,六成都是朱元璋的老鄉淮西人,第二大派就是以劉基為首的浙東集團,在老朱的縱容下,兩派時常互相撕逼,後來兩派的首要人物都被幹掉了。

楊益身為定遠人也是淮西集團的一員,而原質是宋濂的徒弟,是浙東人。楊益襲職很早,洪武初年就上朝為官,洪武十幾年的時候被派到地方為指揮使,最近才回京城,所以他記憶尤新的上朝還是當年兩派互相撕逼的時候。今日見到原質進言,又見老朱似乎是贊同開海,不自覺的就上來反駁原質的話。

但是楊益說完了話就知道自己不該說話,現在的朝堂之上和二十年以前大不相同,也沒有那麼分明的派系,自己貿然進言實在是不該。正好這時老朱出言道:“楊益你久在地方,不知京城的事情,,難免有見識不明的地方,還是退下吧。”

楊益趕忙退下。心中還在害怕老朱事後處置他。不過老朱現在不會輕易地動勳貴,老朱又瞭解楊益,不會處置他的。

允熥上前,說了昨日他想出來的那條‘讓更多的番國之民得沐我大明的文明’的理由,頓時讓這些儒家弟子預備的反駁理由不能說出來了。

這時戶部主事黃魁出來說道:“陛下,臣以為殿下之建言甚好,為了讓更多的番國之民得沐我大明的文明,臣覺得應該開海。”

其他人以為黃魁是真的這樣以為的,但是坐在御座上的老朱心下冷笑:黃魁雖然本人是直隸海門縣人,但是他有個遠房的親戚是上滬縣人,並且黃魁家窮,進學的錢都是親戚資助的,所以他當然會在這裡支援開海通商。

不過老朱因為也想開海,所以也就不說穿他了。但是老朱已經決定:以後對於籍貫或者有親戚在市舶司所在縣城的,要專門記錄,一定要知道誰是會為商人說話的。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