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如果能因為有困難就輕易放棄自己的主張,那也不是齊泰了。不過他也不會蠻幹,會講究些技巧的。
不過這個他就不會與于敏月商量了,既然于敏月已經明顯表示了對於這件事的反對,齊泰怎麼可能還找妻子商量。
齊泰於是岔開話題。正好剛才于敏月說道了汲黯,齊泰就說道:“正好剛才你說道了汲黯。說起來,陛下很推崇汲黯呢。”
于敏月暗暗嘆了口氣。如果齊泰繼續剛才的話題,她雖然不贊同齊泰的做法,但是也肯定會建議齊泰如何如何做的,但是齊泰既然岔開了話題,她也就不能追著說了。
于敏月於是接著齊泰的話問道:“陛下推崇汲黯什麼?”
齊泰說道:“你還記得《史記》、《漢書》上說的,汲黯的事蹟。在漢武帝開始征伐匈奴之前,汲黯反對出兵匈奴,還主張繼續和親。”
“但是漢武帝派兵出征匈奴大勝之後,漢武帝想寬宥俘虜的匈奴人,汲黯卻認為寬恕了匈奴人等於是以大漢的百姓供養匈奴人,主張把俘虜的匈奴人都分給有功的將士為奴。”
齊泰沒有繼續說下去,但是于敏月也明白了齊泰的意思。允熥基本沒有歷代君主的大國思想,雖然經常把天朝上國的話掛在嘴邊,但是其實是不在乎什麼天朝上國的體面的,只不過現在這塊招牌還有用,所以用用而已。
允熥還私下裡說過:‘供養大明百官和兵丁的是大明的百姓,不是什麼外藩之民,所以犧牲大明百姓去拯救外藩,提出這樣的意見的大明的官員,就是忘恩負義。’
這番話並未在公開場合說過,但是大明在京城為官的大臣大多知道。因為允熥的話邏輯並沒有問題,百官也沒什麼可以進諫的。
當然這話讓很多官員聽著都不舒服。華夏的官員,自從漢代已來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天朝上國的思想。這一思想在唐代達到了一個極致,所以大唐在打敗了吐蕃的情況下還主動和親;和親還不算,還贈送了部分土地和一些吐蕃沒有的先進技術,這就是非常傻缺的行為了。
允熥一向是認為,在打不過人家的情況下送錢求和,雖然屈辱,但是是可以理解的。本來就打不過人家,還非要不服,最終的結果就是受到更大的損失。
這種情況在歷史上的明代末年達到了極致,不管是俺答入寇,還是後金入寇,在軍隊打不過的情況下以一些財物為代價求和是對的,但是就是因為一些腦袋不開竅的人死諫,加上一幫子別有用心的人進諫,俺答封貢過了很久才實現,而與後金議和一直不成。
有人為這些腦袋不開竅的人起了一個新名詞:愛國賊。允熥覺得有些刻薄了,但是道理是對的。
夫妻二人說了一會兒,因為天色已晚,也就不接著說了,返回寢室準備休息。
他們路過顰兒的小屋子的時候,于敏月還進去與顰兒說了會兒話。然後來到寢室準備睡覺的時候,于敏月與齊泰說道:“咱們家顰兒今年也十三了,雖說嫁人還不急,但是你還是多看著點兒,看看哪家有合適的子弟。”
齊泰是滿心不願的。但是男婚女嫁在古代就是至理名言,所以他也只滿心不願的說道:“我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