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就導致在追封朱標的事情結束之後,禮部的官員又提出了冊封朱允炆等人為親王的事情。允熥於是也不得不面對這件讓他非常頭疼的事情了。
允熥之所以一直不提這件事情,就是因為他不知道怎麼對待允炆。加封一個親王容易,允熥也不是捨不得一年一萬石大米或者小麥的俸祿,問題是加封了親王之後就要選定封地了。
要是允熥覺得允炆適合當一個封國的國君,那麼也好辦的多,允熥在仔細檢視了大明藩國的記錄之後,發現很多的南洋小國都是沒有向大明朝貢過的,直接挑選一個派兵滅了它然後加封允炆為國君就可以了,把允炆在京中留一兩年也是可以的。
其實允熥非常奇怪,像這些小國,不過是費些口舌,低三下四一番,就有成倍的好處,為什麼不來大明朝貢?就是印度洋沿岸的國家還有來大明朝貢的呢!
不過不管為什麼他們不來朝貢,反正給了允熥很不錯的理由,倒是也不是什麼壞事。但是允炆允熥覺得又不適合當一個藩國的國君,並且加封親王之後總不能一直不就藩的,這才是不好辦的地方。
但是允炆的身份又非常敏感,要是拖得時間長了指不定會有什麼大臣出來進諫,到時候允熥才被動呢。
所以允熥在禮部的官員提出加封親王之後,經過反覆思考,最終決定:加封允炆為吳王,封地暫定為杭州。
當年周王朱橚也曾經被加封吳王,封地杭州,所以杭州還有當年建到一半沒有完工的王府,稍微加工一下就可以。雖然允熥沒有真正讓允炆就藩杭州的想法,但是也不能讓別人看出來,所以王府還是得修,但是杭州恰好有修到一半的王府,就可以省很多錢了。
然後允熥的親媽呂妃在活著的時候是信佛的,允炆原本是不信的,但是自從呂妃去世以來好像是也信了起來。允熥也不想真的研究允炆是不是真信了,哪怕是假的也好,總可以以此為藉口的。
允熥還是覺得不能把允炆留在國內,最終決定找個合適的在中南地區信佛的國家,或者信奉印度教的國家也行,把允炆打發出去。
一般信奉佛教的國家都比較好對付,只要籠絡好了當地的佛教高僧就基本上成了一半了。允熥再指派兩個厲害的王相幫著允炆撐著,這個國家再小一些,就不怕了。
至於以後,第一允熥會把允炆的兒子都叫到京城來管教,第二他也顧不得太多了,要真的是允炆管不好國家,就不能賴允熥不厚待允炆了:我們這些叔叔想求一個封國而不得,結果你上來就有半獨立封國,自己還沒本事治理不好,活該。
至於直接不讓允炆就封的事情,允熥可以從自己的兒子開始實行,但是不能從自己的兄弟開始。
決定了允炆的下落,那麼接下來就是允熞與允熙了。允熞今年十五歲,雖然還沒有成年也沒有成親,但是按照皇家的標準,已經可以加冠了,允熥就是在加封皇太孫的同時被加冠了,允炆也是差不多的年歲,所以必須要封王的。允熙年紀才十歲,倒是還不急。
不過允熥想著既然辦一次事情,還是都辦了為好,所以把他倆也一起加封了:允熞加封衡王,允熙加封徐王。不過,允熥沒有把封地定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