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熥問道:“今年都有哪國派了使臣來了?”他現在腦子有些亂。
陳迪一愣:這不是早就和你彙報過了嗎。不過他還是老老實實的說道:“有暹羅、占城、朝鮮三國的使臣前來進貢恭賀大明的新年。又有三佛齊的使者施進卿來我大明求主持公道。”
“臣與禮部諸官商議之後,讓三佛齊使者施進卿也來恭賀陛下。臣等決定把他安排為最後一人,陛下可以當面詢問其事情,也好決定如何應對。”
允熥想了一下,覺得沒有問題,說道:“那就這樣辦吧。時候就選在上午巳時。”
這時早飯來了,允熥與他們一起吃了早飯,然後陳迪帶著楊本告辭離去。回去忙活了。現在已經是快到辰時了,也沒有多少時間來準備了,可得趕快一些。
但是對於允熥來說他還有一點兒時間。允熥想了想,拿出前一陣子禮部陸續送來的關於個藩國的進貢記錄,還有出使過南洋各藩國的使臣的筆記,看了起來。
進貢記錄也沒什麼內容,又翻了一邊確定沒有疏漏之後就放下了,專心看起來出使過南洋各藩國的使臣的筆記。
不得不說,這個時候的文人還不能說‘百無一用是書生’,最起碼,他們要是學會了現代漢語,放到現代個個要是去寫都是大師級人物。
這一個個的筆記寫的,允熥要不是知道這是他們出使帶回來的筆記,估計就當成武俠看了,什麼‘力能扛鼎’,什麼‘徒手博虎’,什麼‘日行八百’,什麼‘夜御十女’。好吧,最後一個與武俠沒什麼關係。
沉迷於武俠的允熥不可自拔,還是王喜告訴他到點了,然後宦官給他換衣服。
換好了衣服的允熥在正殿正襟危坐,等待使臣的上來。
頭一個來的是朝鮮使臣。自從允熥給朝鮮的國君改姓朱已來,雖然大家仍然不認為朝鮮是內藩,但是預設他是第一外藩了,外藩進貢都是把朝鮮排在頭一個。
這次的朝鮮國使臣是鄭易。鄭易來自朝鮮的海州,鄭家也是當地的不小的家族,雖然算不上是當地的第一大家族,但是也可以了。
鄭家在朱芳遠兵變以前也與朱芳遠關係不錯,這次全國大多數地方都對於朱芳遠篡位沉默不語的時候,鄭家還並未對此表示沉默,而是承認了朱芳遠的權知朝鮮國事大臣的位置。雖然其實也沒有實質性的舉措,但是也算是不錯了。
然後在過年之前鄭家就爭著要來當出使大明的正使。朱芳遠此時剛剛穩定住全國的局勢,也不敢得罪這些支援自己的大家族,所以只能同意了。即使是他對於鄭家爭著派人要當出使大明的使臣的目的是什麼心知肚明,也只能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