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允熥的人都知道,允熥是來者不善的。因為一般允熥都是稱呼為‘卿’,‘愛卿’,這次直接稱呼官名,不是什麼好事。
不過巨敬卻沒有注意,把事情說了一遍,最後說道:“陛下,雖然本朝太祖解民於倒懸,功高蓋世,但是這一句話也是讚揚太過了。陛下應當刪除此句話,並且呵斥解中書。”
允熥把眼睛眯了起來,不過又很快睜大眼睛。他說道:“既然巨御史認為這句話不妥,那就是認為我中華還有皇帝的功績在太祖皇帝之上了。那麼請巨御史說出你認為功績在太祖皇帝之上的皇帝來。也讓在場的大臣評判評判。”
允熥這句話一出,巨敬就不知道說什麼了。這種話題一向是放空炮,反正也沒有皇帝敢說自己是有史以來的第一。
但是現在偏偏出了允熥這樣的皇帝了。並且若是允熥給自己爭那就好辦了,史書之上允熥一個壞名聲是跑不掉了;但是允熥現在是給太祖皇帝在爭,這是孝順的行為,就算文官們不以為然,並且最後把允熥駁倒了,也不能說允熥怎麼不好。
不過巨敬畢竟是嘴炮放過多次的人了,也反應過來,說道:“上古之炎黃二帝,擊敗蚩尤,並且啟我漢人於矇昧之中,無人能比。”
巨敬何嘗不知,他直接舉例子是大大得罪了允熥,也違反了文官們的慣例;但是此時的局勢已經不由他掌控了,如是退下,鬼知道他會受到怎樣的處罰,所以只能頂著了。
允熥說道:“自夏啟已來,才算開創了王朝,在此之前的炎黃二帝,不算是帝王之人。雖然太祖皇帝難以望炎黃二帝之項背,但是不算作今日話題之範圍。”
允熥主動承認朱元璋比不過炎黃二帝,算是退了一步,但是仍然表示朱元璋比從夏啟開始的歷代君王都要強。
巨敬又開始思考,然後說道:“周武王推翻商紂王之暴政,解民於水火,又得天下諸侯擁護,納菏北為國土,可比與太祖皇帝。”
允熥說道:“周武王雖然功高,但是若無周文王苦心經營,豈會有武王的功績?而太祖皇帝白手起家,立下如此功勳。所以周文王、周武王二者合一可與太祖皇帝相比,單單一位比不了!”
巨敬又沉默片刻,說道:“漢高舉義兵反抗暴秦,又首先攻入咸陽滅亡秦國。之後又破滅西楚,統一天下,靖清環宇,可與太祖皇帝相比。”
允熥馬上說道:“雖然漢高亦是功高,但是與匈奴白登山之戰戰敗,此後又接連和親;而本朝太祖破滅蒙元,直驅趕到大漠之北,又在漢高之上了。”
巨敬又列舉了幾位大家公認的明君,比如漢光武、唐太宗、宋太祖,都被允熥一一找到漏洞駁回。
允熥看著巨敬是有些詞窮了,決定結束這場辯論,說道:“既然你無話可說,那麼就是證明沒有皇帝能與太祖皇帝相比,那麼那句話放在上邊又有何不妥?”
“所以此事不必在與朕分說,更不必上摺子,退朝!”說完了,允熥走了。沒有處分巨敬。
文官們在退朝之後也紛紛議論。確實,真要是挑出來某一個皇帝,單輪功績沒有能顯著在朱元璋之上的;並且允熥從一開始就限制了話題,只能比較功績,所以朱元璋做的那些不太好的事情,就不能拿出來說了,這也是文官無話可說的原因之一。
而如果走另一條路子,就是降低朱元璋的功績,先不說允熥會不會發飆,僅僅是從他們自身的情況,他們也不願意。
蒙元政權必須是邪惡的,因為蒙元時期漢人文人想做官很難,並且基本上當不了大官,在蒙元時期還有‘十儒九丐’的說法。這觸犯了文官的集體利益,所以蒙元政權必須是邪惡的。
所以朱元璋趕走蒙古人就一定是一件大功績,所以朱元璋的功績無法降低,所以他們無法駁倒允熥。
聚集在一起的文官們討論了一會兒,還是隻能放棄了,誰讓允熥直接讓舉例子呢?並且為了這樣的事情嚴重違逆允熥不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