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的使臣在大明又待了幾日之後,也就打道回府了。並且這次是連之前留在大明京城未走的柳成俊一行人也都帶走了。可以想見因為被迫改名而心裡有些窩火的朱芳遠,在見到之前滯留京城不歸的柳成俊一行人之後的表情了。呵呵,希望柳成俊能留個全屍。
接下來幾日又是無事,或者說沒有什麼值得允熥記住的事情。每日無非是某個地方的官員三年/六年任期滿了,是繼續留任還是另有任用,另有任用新的官員是誰;還有就是某地賦稅入庫多少,還有多少;或者哪裡的土匪/韃子/白蓮餘孽又襲擾百姓,我軍出動砍了多少腦袋回來等等。
這些事情允熥大多就是看看,不改變下邊的官員擬定的處理方案。但是允熥決定弄一個所有官員的譜系表,包括他出身哪裡,都先後在哪裡當過官,幹過什麼事情等等。
依照官員的籍貫來初步分類,寫到一個又一個的本子上。允熥對於某件事情拿不準的時候就拿出上摺子的官員的記錄看看。
這樣的事情允熥不敢讓內閣的中書舍人來弄。要是某個中書舍人來弄這個,他的實際權力會超過四輔官,也很有洩露機密的可能。
最後允熥反覆思考,決定讓身邊的王喜來主持有文化的宦官來弄這個譜系表。允熥之前教了身邊最信任的宦官識字,所以他們還可以勝任。
但是允熥絕不會弄出一個龐大的司禮監來的,太監干政還是要盡力避免的。
九月初九日,重陽節。可能是因為朱元璋去世之後他懷念朱元璋的緣故,允熥現在每到這特殊的日子就會想起朱元璋生前他與朱元璋過節的情景。
朱元璋過節的時候每次都是叫所有在京的孩子來過節,很有普通老百姓的風範。允熥也一直繼承朱元璋的習慣。之前中秋節他就是與兄弟們一起過的。
但是今日允熥只想與自己最親近的人一起過節,所以沒有叫兄弟、姐妹們,有他和自己的妻妾、子女,還有小姑寶慶,養女藍思齊在,就連已經快要生了的熙怡也出席了。
一家人聚在御花園最高處,臨風賞景,也是挺有感覺的。大家都在盡力把氣氛弄得好一些,就連抱琴與熙瑤也十分的融洽,再對比因為懷著身子而小心翼翼的熙怡,好像她們兩個才是親姐妹似的。
允熥今日也只處理了三分之二的摺子,剩下的摺子允熥今日都沒心情來批答了,等著明日再說了。
但是允熥不知道是出於什麼心理,要求寶慶她們四個今日也得上學。敏兒頓時就不幹了,撒嬌耍賴在地上打滾就是不願意去學習。反倒是寶慶,之前讓她母親打了一頓之後知道什麼時候可以撒嬌,什麼時候該聽話了,沒有動靜。至於思齊與文垚更是不可能不聽話了。
所以光是敏兒一個人反對無效,允熥下令讓宮女把敏兒抱到乾清宮。熙瑤怕他們父女鬧僵了,勸說敏兒,敏兒這才不情不願的來上學。
欒偉當然已經在哪裡等著了。允熥為了讓欒偉出入宮方便一些,仿效洪武初年的例子加欒偉為翰林院編修,賞入宮腰牌。
翰林院科舉出來的學究當然是不願意的,都多少年沒有白身入翰林院的人了。但是允熥不搭理他們,他們也只能對欒偉施加冷暴力,不敢明面上抗旨。
欒偉自己倒也不在乎。他就是一個教書的,雖然也想當官,但是對於在翰林院當官沒興趣,所以不在乎他們。
欒偉看到允熥帶著人來了,馬上行禮然後準備開始教書。允熥安慰了欒偉幾句,然後坐在一旁看著他教書。
此時《三字經》已經教完了,只見欒偉拿出一部書,讓寶慶等人也拿出這部書,再讓他們翻到某頁,開始讀了起來。這部書就是《千字文》。
按照一般的家庭啟蒙,都是‘三百千’的順序,《百家姓》在《千字文》之前的;但是允熥覺得《百家姓》就是枯燥的一堆姓氏集合,沒什麼意義,所以去掉了《百家姓》,直接就上《千字文》。
《千字文》語句之凝練,辭藻之文采,在歷代的啟蒙讀物中無出其右者;欒偉講的又十分之好,就連允熥都聽住了,讓宦官拿來一部《千字文》也跟著聽了起來。
允熥正在努力學習,突然有人小聲說道:“陛下。”
允熥下了一跳,回頭一看是自己的隨身太監王喜,問道:“何事?”
王喜說道:“陛下,剛才侍衛楊峰來報,之前陛下讓人去武昌找的名為楊士奇的人已經找到,並且已經帶到了京城。陛下現在可傳見?”
允熥看了看刻漏,見已經過去了半個多時辰,回頭說道:“命楊峰帶人進來,去乾清宮第三個側殿等著。”
“再去傳昀蘭、昀芷、昀蘊也過來,就到這裡來。”
王喜領命而下。不多時,昀蘭她們三個走了過來。昀芷問道:“皇兄,找我們過來何事?”又看允熥都拿著一本《千字文》在聽著,頓時驚道:“皇兄你不會是讓我們與敏兒一起讀書吧!我可是已經九歲了,我才不與敏兒他們一起讀書。”
允熥說道:“別吵!自己坐下,找你們的事情待會兒再說。”昀蘭三人只能找地方坐下,看著欒偉教書。
又過了一會兒,欒偉說道:“今日就到這裡了,幾位殿下若是有什麼不懂的可以問我,若是沒有臣就告退了。”欒偉又給允熥、昀蘭等人行禮,然後打算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