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第二,就是大明凡有對外征伐之事,都要朝鮮出兵隨同;若是立功,也按國內之兵立功的封賞予以封賞。”
“這其三,就是允許朝鮮之民參加我國之科考,並且一視同仁的分配做官,即便朝鮮不願讓我國之士子為官也可。”
允熥在心下估量這三策:第一策很好,只不過不知道朝鮮人會不會同意;第二策也好,只不過以朝鮮軍隊的戰鬥力,恐怕還得大明的軍隊保護他們,為了更好的實施策略恐怕還得弄點兒假;至於第三策也可,不過一定要限制朝鮮的考上的人數。
允熥思量片刻說道:“不錯,看來秦卿你是下過心思了,不過這幾策還是等到我繼位再施行吧。”不過允熥還是好好地褒揚了秦松。
=============================================================
李芳遠回到理藩院,其親信金漢老問道:“大明的皇太孫如何?”
李芳遠坐下,反覆檢查沒有外人之後說道:“這幾日我觀明國的皇太孫,若是辦事只不過是中人之資罷了,我朝鮮的官吏,怕是有一半都在他之上(誇張)。”
“但是明國的皇太孫對事情的利弊看的極為清晰,並且看不懂的事情絕不說話,且皇太孫的東宮屬官都是即忠誠又聰明之人,會幫助皇太孫補上短板,這樣的人,只要能聽得進去人言,就是合適的君主。”
金漢老說道:“那豈不是不能利用大明的皇太孫了?”
李芳遠說道:“呵呵,怎麼不能?明國的皇太孫是先正妃的嫡次子,就憑他的出身就不可能支援李芳碩。你趁著這幾日和明國的人交好。等明國的皇帝駕崩、儲君繼位以後,我在國內看著有好一些的機會就發動,而你一等事情成功馬上以貢使的名義來請封,並且讓禮部、理藩院和明國皇太孫看中的人不必幫著說話,只說儘快安穩朝鮮的局勢即可。”
“剛剛上任的儲君雖然是人傑,他身邊的人也都聰慧,但是畢竟沒有主持過這麼一個大的國家,必然手忙腳亂,他們一定想著朝鮮的事情快結束,這就是我們要達到的目的。”
金漢老又說道:“那為何要借明國的手除去鄭大人,不是說好韜光養晦的嘛?”
李芳遠說道:“鄭道傳的勢力太大了,我還是怕他到時候壞事;並且想想,要是我什麼都不做,恐怕父王還會懷疑我;而我這樣作了他反倒會釋疑。”
“並且只要最重要的手下不傷筋動骨,那些沒什麼用的被除去了也好,省的以後還得照顧他們的想法。咱們要乾的事情,可不是要看什麼人多勢眾的,這在突(偷)襲中無用。”
二人商議已定,就等著機會來了實行了。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