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隆的觀點在這時是有道理的。李景隆打仗雖然不行,但看問題還挺明白的(也有公孫述的功勞)。現在藍玉案還沒發生,並且這個時空藍玉案未必會發生,還有40%左右的能打仗的將領還在,並不缺厲害的武將。
即使是大將之才,除藍玉,馮勝,傅友徳之外,王弼,曹震,張溫,陳桓(明史列傳二十)等也可以。另外,可能是因為常遇春死的早,朱元璋借胡惟庸案除掉的武將大多數都是徐達,李文忠等的舊部,反而常遇春的舊部大多存活。所以要是允熥登基後,他們邊緣化的可能很高。
楊益和孫恪也聽明白了這個道理,也著急起來,楊益說道:“那應該怎麼辦?”孫恪也問道。
其實這裡李景隆偷換了一個概念。雖然楊益和孫恪都是李文忠的舊部,但是並不是一定得和李景隆綁死啊!楊益還罷了,實在是和常遇春藍玉扯不上關係;孫恪洪武二十一年參加了捕魚兒海之戰,跟藍玉也是扯的上關係的。但是這裡李景隆在公孫的指點下,使用語言把楊益和孫恪忽悠住了。所以李景隆見楊益和孫恪入套,心下正暗爽不已。
然後這時,那公孫先生說道:“依本人所見,藍雨必然會在三殿下登基之前殞命,當今聖上必然不會允許他活著,避免外戚勢力過大;宋國公馮勝,和潁國公傅友徳也是勞苦功高,而三殿下又太年輕,恐有功高震主之憂,當今聖上也多半不能允許他們活到自己百年之後。”
這時楊益打斷道:“你這老道,嘰嘰咕咕說了這麼多,到底如何才能讓我們在三殿下登基之後不受到排擠卻不說。”
楊益聽到他說話就煩,但是怕他說的對自己有用就沒有打擾,看他說了這麼多句話還不進入正題,是以出言打斷。
李景隆忙說道:“怎麼跟公孫先生說話呢!”又跟公孫述道歉:“公孫先生,不好意思,抱歉了。我這兄弟說話直,您別往心裡去。”
公孫先生當然是惱怒的,但是也不便發作,忙心下安慰自己:“當年諸葛亮初出茅廬第一戰之前,也是不得張飛關羽的尊重的。”然後開口說道:“不妨事,我也知道楊將軍心急。我觀三殿下,乃是聰慧之人,必不會允許常氏一家獨大,必然另外扶持一名大將與常氏相當。這當今朝堂,能扶持起來與常家相提並論的,只有咱們曹國公府,和魏國公府徐家。”
頓了一頓,繼續說道:“這樣咱們就已經佔了一半的可能了。三殿下不是還在兵部處理襲職武官的考核嗎?李將軍可以多多在三殿下去校場考核時,去與三殿下接觸,當然要在三殿下正式受封為皇太孫之後,到那時陛下不會忌諱的。”
“還有,先中山王的長女、次女分別嫁給了燕王和代王,三女兒也許給了安王殿下,將軍可以在未來散步訊息引起三殿下的疑慮。不過這些都是間接辦法。最直接的辦法是,”公孫看到成功的引起了在場僅有的三位聽眾的注意後,接道:“在下聽說李將軍有一妹,現今年以十六(虛歲,實歲十四歲),尚未婚配,可以想辦法。”
話沒有說完,但在場的人都明白了他的意思。這確實是一個好方法。結成了姻親,皇帝當然不可能無視他了。尤其是李景隆本身就是大明軍方的大將,家學淵源,多次出外練兵也深得朱元璋的讚許,當年漢武帝不就是重用皇后衛子夫的弟弟衛青為大將嗎。
李景隆的這個妹妹本來是要和濟寧侯顧時的兒子顧敬議親的,誰知顧敬在洪武二十三年算作胡惟庸餘黨被處死了,李景隆的這個妹妹才剩下了,現在還未議親。年歲正好與允熥相當,是很合適的人選。
公孫先生繼續說道:“當然,陛下未必同意,我還有一法,開國公常升長子常繼宗年已近弱冠,尚未婚配,可以許之。”
李景隆聽著公孫先生的話,感覺好有道理啊!作為一個能取巧就取巧的人,當然是希望有捷徑的。說道:“公孫先生說的不錯。”
孫恪調笑道:“平時李大哥都是和常昇平輩論交的,那樣的話,李大哥您可就比常升矮一輩兒了。”
李景隆笑道:“我爹本來就是陛下的外甥,而常升的大姐嫁給了陛下的長子先太子懿文太子,我本來就比常升矮一輩兒。”孫恪和楊益均笑。
然後眾人又商議一會兒,李景隆說道:“今天就先到這,接下來大家好好玩玩。”拍拍手,叫進人來。
公孫先生當然也想在這麼個高檔會所玩玩,但是不行,得維持自己的高人形象的!於是告退。李景隆也知道他必然告退,忙答應了,起身恭送他出去。等公孫先生退出後,李景隆叫進來幾個姑娘開始與兩個兄弟玩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