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炳沒想到他提出的是這個,說道:“武將豈可如此,若天下的武將俱是一人之徒,那後果……”
尚炳話沒有說完,但大家意思都明白。不少人表露出贊同之色。但是部分人想到這個道理允熥不可能不明白,看他接下來怎麼說。
允熥接道:“尚炳兄的話有道理,但是不讓他都由一個人教不就行了。孫兒的想法是,劃分出水陸二科目,再在每一科劃分出若干不同的課程,如陸軍科設立兵法課,戰史課,偵查課,國文課等,由不同的人擔任先生,當然還有武藝課。”
大家又都驚呆了。有參加過七月份那次討論的王爺瞬間聯想到了那次討論,同樣是有人提問,同樣是拿出了一個大家從沒有想過的想法。歷史又要重演了嗎?如果重演,那接下來允熥一定有補充其他方面的益處。
果不其然,允熥接著說到:“除了可以提高軍官們的素質以外,還可以透過開設政治教育課和軍紀法律課來加強他們遵紀守法,忠君愛國。”
“上月因為江夏侯之子不法,皇爺爺不得不處理了江夏侯周德興,若是江夏侯子遵紀守法,那麼也不至於逼的皇爺爺壞了君臣之情(其實是老朱要殺周德興故意找的藉口,但允熥只能這麼說)。江夏侯在京城尚且如此,那各地的將軍恐怕有更嚴重的違紀行為,更需要教育。”
“此外,各地的軍官久在地方,這兩輩還好,等到承平日久,恐怕忘了我朱家對他們封賞的恩德。如每人在襲職以前,都在京城接受忠君教育,並時常得慕天顏,則有利於促使他們萌發忠君愛國之心。”
請原諒我用詞匱乏,但是事實就是在場諸人再一次瞠目結舌。不過這一次還好,因為宋代就有過武學,由退役的武將來教學。因為朱元璋認為設立武學是分文武為二途,反對創辦武學,就沒有設立。對應的是老朱要求國子監的學生文武雙全,之後再分別任命為文官或者武將。
但是這裡允熥提出了一個新思路,不是用來選拔武將,而是訓練已有的、將襲職的武將後人。這些註定襲職的武將後人反正不可能當文官了,並且也不是不教她們文學方面的東西。
其實允熥這次只是把以後會發生的事情提前了而已,歷史上建文時設立武學,本意是選拔優秀武將,但是演變成了在職軍官培訓班。然後允熥新增了一點後世軍校教的東西,嚴格的講,這與後世的軍校不是同樣的東西。
不過最打動在場眾人的,還是他說的後兩點。雖然後兩點允熥只是把後世時常組織的‘學習中央先進思想,領會中央領導精神’的軍官學習班和天字第一號大領導時常視察軍隊給拿過來了而已,但是在現在,絕沒有皇帝組織什麼‘學習中央先進組織思想,領會中央領導精神’的軍官學習班,其他人也不敢,所以一下子就鎮住了在場的人。
老朱就是被後兩點打動了。老朱也考慮過以後如何保證軍隊對朱家的忠誠。他吸取了宋代的教訓,沒有實行以文御武,而是企圖培養熟讀儒家經典、忠君愛國的國子監學生為文武雙全的人才,當然後來他失敗了,從朱棣起又變成了以文御武,甚至以太監御武的路子。
不過朱元璋這時候還不認為他會失敗,但是他也覺得允熥這個辦法很好,他明白,即使國子監能培養出優秀的文武雙全的人才,但數量也不會多,想取代世襲的武將也要花很長時間,而允熥提出的辦法見效快。他還想到了允熥沒有提到的,讓所有年輕的在職或將襲職的武官都在京城讀書,還可以方便將他們調換地區。
於是老朱開口說道:“允熥這個辦法不錯,回頭你詳細寫出來,在與兵部的人參詳參詳,擬一個條陳給我。”允熥答道:“是。”
所有參加過七月十九謹身殿大討論的人都懵逼的很,允熥這是又拿出了一個可行的辦法,並且比上一個還可行,這是要逆天哪!部分人不禁看向允炆,以前都覺得允炆比允熥強,現在感覺允炆不行了呢!聽說允熥每天晚上回去都通宵達旦的讀書,這是‘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的節奏?
除他們之外,高煦也非常之懵逼。高煦今天本來只是想和允熥拉拉關係才和允熥搭話的。雖然高煦年紀小,但皇家哪有不精明的?高煦知道允熥七月份在謹身殿發表的觀點,知道他想分封。
高煦作為燕王次子,分封是沒戲的,但是總有仗打就好,沒準皇帝想找一個優秀諸侯的樣板來嘉獎的時候就找上他了呢?所以他支援允熥,要跟允熥拉關係。但是他沒想到這一拉關係拉出允熥這麼一大段話,於是不可避免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