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又下令,治下立即推行安民政策,實行輕徭薄賦、緩刑輕罰的政策;安置難民、開闢山林川澤,讓百姓居有屋、耕有田,恢復生產。
同時,為了平亂安民,劉秀對盤踞河北州郡的土匪、盜寇開始了掃蕩,先後掃平銅馬、重連、大槍等流寇土匪,百姓安居樂業,編著歌謠傳唱歌頌劉秀,在民間廣為流傳。
劉秀治軍尤其嚴明,嚴厲約束部下,凡是滋擾百姓、荼毒地方者嚴懲不貸。每攻打下一座城池,都採取休養生息的安民政策,對百姓秋毫不犯。
不到半年時間,劉秀治下已重現昇平之象,百姓樂業,兵源、糧草充足,與長安的更始王朝和盤踞泰山一帶的赤眉軍截然不同。
赤眉軍與劉秀治下州郡隔河相望,首領樊崇、擁兵三十萬眾,是當初與綠林軍並立的兩支聲勢最大的義軍隊伍。赤眉軍因擔心義軍與官兵混淆不清,於是把眉毛塗紅以相識別,從此號稱赤眉。但赤眉軍軍紀放任,所過之處,到處燒殺擄掠,與土匪無異,為百姓深惡痛絕。
河北州郡平定後,劉秀勢力開始急速膨脹,準備分兵渡過黃河進攻赤眉軍,剷除禍害中原百姓最大的一個毒瘤。
赤眉軍本就是變民隊伍,一幫土匪,那是劉秀對手,被劉秀打得狼狽逃竄,不得不向長安方向退卻,以避開劉秀鋒銳。
而此時更始王朝,朝綱昏亂,政令不出長安。原綠林義軍首領王匡、王鳳、陳牧、張卯等人在林正君的排擠下,各自擁兵自重,生活腐化,整個更始王朝一盤散沙,已經無力應對困獸猶鬥的赤眉軍團。
赤眉軍不斷向西逃竄,雖然與劉秀交手屢戰屢敗,但與更始軍交戰卻是屢戰屢勝。赤眉首領樊崇見更始官兵節節敗退,與赤眉諸位將領一商量,索性找來一名十五歲的漢室後代劉盆子,擁立其為帝,然後舉起撥亂反正、伸張正義的旗幟,開始名正言順的討伐劉玄,準備攻進長安取代更始政權,並以長安的堅牆厚壁來抵禦劉秀的進攻。
中原形勢風起雲湧,劉秀和傅青雲等人分析形勢,大家都知道更始王朝已是風雨飄搖、日暮途窮,在狗急跳牆的赤眉軍攻擊情況下,必定不保。於是,劉秀定下了一套“驅狼趕虎”之計,由鄧禹率一路人馬攆著赤眉軍向長安方向驅趕;由馮異駐守河內郡,伺機渡過黃河西進威脅洛陽,牽制更始兵馬配合赤眉進攻長安,順勢吞併關中;而劉秀和傅青雲則親自率領另一路人馬繼續掃蕩燕趙地區亂民流寇,鞏固後方。
兩路人馬一路摧枯拉朽,燕趙地區土匪逐漸肅清,而鄧禹率領的征伐軍也打得赤眉軍團狼狽逃竄,形勢一片大好。此時劉秀已帶甲百萬,兵力強盛,諸將紛紛向劉秀祝賀,幾次請求劉秀稱帝,都卻被劉秀拒絕。
李通、鄧晨等人知道劉秀最是信任傅青雲,於是都來找傅青雲,希望他能說動劉秀。
傅青雲研判形勢,認為劉秀稱帝的時機已經成熟。這日班師回朝,諸將再次請求劉秀稱帝,傅青雲趁機進言道:“秀哥,眾將士跟隨您征戰四方,為的是能夠攀龍附鳳,封妻廕子。如今您遲遲不肯稱帝,眾將士期望落空,人心散了,可就再難聚了。”
劉秀遲疑半晌,問道:“青雲,天下未平,我若稱帝,豈不寒了百姓的心?”
傅青雲搖頭道:“不然!天下動盪,百姓最是悽苦。百姓渴望英明仁慈的君主,猶如嬰兒渴望慈母一樣,您若稱帝,百姓必將彈冠相慶,望風歸附。”
眾將齊聲附和,再三請求,劉秀終於點頭答應登基稱帝。
更始三年,劉秀在河北鄗城稱帝,建元建武。為表重興漢室之意,劉秀仍然使用“漢”的國號(史稱後漢,劉秀是為漢世祖光武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