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啊,青雲哥,你比我大兩歲。”這叫做林正君的少年常年跟著父親東奔西走,並不懼生。
少年雖尚年幼,但生得齊齊整整,已有英俊男兒的潛質,不過卻生了一對狐狸眼,薄嘴唇,給人一種薄情寡義的感覺。
“青雲哥,聽說巴蜀山高路險,飛鳥難渡,你一路怎麼過來的呀?”林正君跟隨著父親販東賣西,卻從未走出過荊州地界,少年心性的他,自然對遙遠、又極具傳奇色彩的巴蜀好奇得很。
傅青雲憑藉自己書本上學到的地理知識,瞎扯道:“我坐船過來。先步行橫穿整個蜀郡平原,到達巴郡後乘船沿著長江順流而下,過白帝城,闖三峽,到達南陽郡,一路上確實險之又險。”
“三峽,要闖過三峽啊。我聽劉秀哥哥說起過,說那三峽山高水急,灘多浪高,甚是嚇人。青雲哥,三峽是什麼樣子?”
傅青雲笑笑答道:“三峽從上至下,依次是瞿塘峽、巫峽、西陵峽,是巴蜀至荊州江段最為險要的三個峽口。江水飛流激盪,磅礴逶迤,兩岸山嶺奇峰突兀、峭壁屏列,有‘西控巴渝收萬壑,東連荊楚壓摹山’的雄偉氣勢,又灘多水急,處處暗藏險機,危險之極。”
“哇!真想親自去三峽看一看!”林正君神往道。
傅青雲寥寥幾句,將三峽描繪得栩栩如生。林叔一直側耳傾聽,見傅青雲談吐不凡、文辭精美,心中一動,問道:“小哥,聽你言辭,府上想必是名宿世家吧?”
當世之人,除了官僚士紳,富商巨賈之家,普通百姓活命已是不易,根本沒有機會讀書念字,絕大多數人連自己名字也不會寫。所以傅青雲話一出口,林叔就認定傅青雲必是名宿世家子弟了。
傅青雲也不辯解,知道有的事情越解釋越著相,只得胡謅敷衍了過去。
林叔問道:“賢侄,不知你此去有何打算,是返回巴蜀、還是去南陽城謀取生計呢?”
傅青雲道:“小侄雙親已不在人世,至南陽又尋親不著,已是無家可歸之人。現在只有去南陽城碰碰運氣,看看能否謀得生計。”
林叔聞言一喜,說道:“我等雖是販夫走卒,身份低賤,但在這亂世也還勉強可以活命。賢侄如不嫌棄,敢請賢侄到寒舍暫居。待賢侄另覓得高枝,再做打算如何?”林叔語氣極其誠懇,稱呼也由“小哥”變成了“賢侄”,親近之情溢於言表。
林叔自言身份低賤,在西漢時期也確實如此。在兩千餘年封建歷史中,“農本商末”觀念是中國傳統經濟思想主調,自戰國時期形成“獎耕戰”、“抑商賈”政策始,秦漢後“重農抑商”、“崇本抑末”漸成國策。
傅青雲正在為如何填飽肚子發愁,見林叔誠意邀請,心中自然感激不盡,當即應了下來。
林叔嘆了一口氣道:“不瞞賢侄,內子去得早,小兒無人照料,從未念過書,就跟著我東奔西走,受了不少苦頭,我是愧對孩兒他娘啊。今日見賢侄談吐文雅、出口成章,定是有才學之人,所以動了私心,想請賢侄閒餘之時能多給小兒一些教導。”
林正君望著傅青雲,滿臉期待之色。傅青雲伸手握住林正君的手,笑笑說道:“林叔謬讚了,我與正君老弟年齡相若,教導不敢當,以後我們兄弟一起學習就是了。”
林叔聞言大喜,對傅青雲說道:“好,以後大家就是一家人了,賢侄有什麼困難,儘管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