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羨之自成親以後,相敬如賓,琴瑟和諧,但他並未醉在溫柔鄉中,無日不在想著天下的局勢。
此時,距那驚天動地的變亂開始,已不足五年。距大明天下的覆亡也僅剩二十年而已。
一直以來,李羨之是想著有一番作為的,面對著將要來臨的天災、兵禍,留給他準備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首要的,便是糧食問題。李家有四五個莊園,七八座糧倉,還有地窨子,存著十餘萬石的糧食,養著上千家的佃戶,自家衣食,自是不用憂愁的。不過李羨之想著的,不是自己一家,而是成千上萬的人,箇中細由,此事尚不便說。
那時,農家作物不外南稻北麥,其餘還有粟、黍、棉、麻、豆之類。榆林地處高寒,天干少雨,糧食地產太低,尋常農家整年忙碌,繳過租稅,便所剩無幾了,常常一年到不了頭,糧囤就見底了。
就在此時,有一種外來的高產糧食漸漸傳入了——人們取名叫作玉麥(玉米),只是尚未廣泛傳播,只在少數地方才有。李羨之把玉麥的樣子畫成圖,註上顏色形狀等,派出幾路人馬,帶著銀子四處蒐購。
直到秋後,幾路人馬相繼回來,只有蕭世乾領著人在平涼府買到了百十斤。
蕭世乾把玉麥帶了回來,李羨之如獲至寶一般,將其收好了,放在府裡存精米小倉裡,等著來年春播。
在找種子的同時,李羨之又籌劃著為榆林的百姓做些事情。想來想去,確定要建一座醫局。那時,官家沒有醫局,百姓看病,只好找城裡私家藥房坐診的大夫,或者等著走方的郎中上門。有些窮苦人家,看不起病,就只能熬著等死。
計較定了,李羨之找來賀人龍、惠顯揚商量,二人聽著新奇,拍手叫好。又說給夫人聽,夫人也覺著可行。最後,又與老太公商量。
老太公聽了,道:“你做的是積德行善的事,我自不會反對。再者你今已成家,我也老了,這份家業早晚要交到你手上的,你自己斟酌著辦就是了,不用事事告我。”
見父親這樣說了,李羨之滿心歡喜,又坐了些時候,陪著父親說了些閒話才出來做自己的事。
打這之後,李羨之拉著惠顯揚,騎著馬滿街踅摸辦醫局的地方。轉了幾天,終於在城南找到一處三進的舊宅子。這宅子主家姓湯,祖上也是富貴鄉紳,傳到這輩,不爭氣,吃喝嫖賭,把家業敗了,因此要賣。
李羨之談了幾次,用了七百兩銀子把湯家宅子典了,又用了五六百兩裡外翻新了一遍。然後張出榜,招徠明醫。不幾日,應募的人云集來此,良莠不齊。李羨之不曾學過半點醫藥,一時沒了主意。思索良久,想到了一人。
原來城裡本來有幾家藥房,其中兩家較大的,一家叫濟仁堂,一家叫壽安堂。各有三五個坐堂的大夫。李家每年用醫用藥,都是從濟仁堂裡辦的。
這濟仁堂的東家姓徐名忠全,字義卿,是個遠近聞名的名醫,而且為人良善,時常賙濟看不起病吃不起藥的貧苦百姓。
李羨之想起此人,或許可以助自己一臂之力,便動身上門拜訪。徐忠全見李家少老爺來訪,自然不敢怠慢,忙讓進內堂說話。
李羨之把辦醫院的事說了,徐忠全道:“少老爺有此心,有用的著的地方,儘管明言。”
李羨之笑道:“徐掌櫃還是未能明白我的意思。”
徐忠全道:“請少老爺示下。”
李羨之道:“我對醫藥是一點也不知,手中也沒甚麼人可用。據我所知,徐掌櫃這藥房每年都要向百姓們施散醫藥,而且分文不取,可謂是俠義心腸,在下十分敬佩,因此想請安掌櫃在我辦的醫院中掌纛,共成其事。”
徐忠全難為道:“蒙少老爺看得起,只是我這小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