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說西漢的呂后專權,她破壞了劉邦的“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這就導致了問題出現。
朱元璋對後宮的管理是非常嚴格的,他想到了兩個辦法。
第一就是在選妃上與眾不同,其次就是加強了後宮的管理,最重要的就是選妃的制度。
明朝時期,從朱元璋開始,就出現了“后妃多出民間”的現象。
除去開國之初盛行與勳貴聯姻以外,剩下的明朝皇帝在選妃方面,幾乎都是出自民間。
明朝選妃都是在京城及其周邊地區,類似於今天的海選。
之後就由禮部進行篩選,最後剩下的幾十人帶入宮中。
在這幾十人中,挑選一二人作為後、妃,其餘的女子以禮送回家。
這樣一來,後宮中的皇后、妃子全部出身在民間,就沒有了後族強大的勢力。
這樣的情況下,他們就不會對皇權產生威脅。
明仁宗的張皇后,被稱之為“女中堯舜”,她就是出自普通農民家庭,之後當選為太子妃,從此之後在皇宮中生活。
成為皇后之後,她的父親被封為七品的兵馬副指揮。這個職位不會對明朝產生任何威脅。
更為重要的是,明朝外戚的世襲制在嘉靖帝期間被廢除。
這樣一來,外戚想要獲得權力,更是難上加難。
有了這樣的策略,就有了後宮壓根干政不得,連外戚都掀不起什麼風浪。
史書對明朝評價為“故有明一代,外戚最為孱弱”。
不可否認的是,正是朱元璋的辦法,讓明朝從建立到滅亡都沒有出現後宮干政和外戚專權。
不過這樣做也是有弊端的,就是皇帝少了一個強大的外援。
外戚用好了肯定是皇帝強大的助手,但是明朝從根本上來說就沒有這種外援。
坤興公主說到張敏時,她知道又一個祖訓擺在父皇面前。
京師保衛戰以來,父皇改變和廢除祖訓就像運動員挑戰世界紀錄一樣,都不知道有多少條了。
如果父皇願意為張敏和朱慈烺做主,他又將打破一個紀錄。
朱薇娖不知道那些大臣會不會又要狂噴父皇,她以前可沒有少被大臣噴,後來他把都察院都給廢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