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我的大宋新帝國> 第一一一章 初步成營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一一一章 初步成營 (2 / 3)

子彈的生產比槍支要複雜的多,也要艱難的多。

一顆小小的子彈,可以說是集物理學、化學、材料學、空氣動力學以及工藝於一身的產物。

明朝研究了三十多年,才能生產合格的子彈,不過現在用不了那麼長的時間。

子彈由彈殼、底火、發射藥、彈頭四部分組成。

在明朝最困難的底火和發射藥,裴格安就懂技術,還能大量生產。

現在困擾他們的難關就是加工技術,能解決米涅步槍的技術難關的時候,同樣也能生產現代步槍和加工彈殼,彈頭了。

目前的火槍雖然射程只有三百米,有效射程只有一百米多一點,作為過渡階段的武器,已經足夠了。

錦衣衛的神機營,有了火槍之後,終於知道他們的日常訓練為何要如此安排了。

不管是行軍列隊,還是模擬戰時的站位,都是為了適應新式武器。

射程超過一百丈的武器,在三十丈的距離,隔著盔甲都能傷人致死,這種武器的威力遠遠超過普通的弩箭。

而且,還省時省力,根本不用耗費體力。

五顆彈子,射程超過一百米之後,就不是一團,而是一片,也就說,幾乎不用瞄準,只要對著前方射擊,覆蓋範圍就能將敵人籠罩在裡面。

趙德昭沒有訓練大規模的合作作戰,而是採取了三三作戰的十人小分隊訓練,最大規模的配合,也不超過五都,也就是五百人。

宋朝十人為一隊,十隊為一都,五都為一營,五營為一軍,十軍為一廂。

首領分別是十將,都頭,指揮使,將虞侯,都指揮使。

趙德昭採用的是一個小隊三面藤甲盾牌,防禦的時候,三人持盾,三人射擊,三人裝彈,一人指揮。

不過這樣的陣型訓練的比較少,因為有了火槍,基本上不用防禦,對方打不到自己,只有自己打對方的份。

主要訓練的還是三段擊,也就是三人射擊,三人裝彈,三人準備。

有了火槍,除了原本的錦衣衛,三千禁軍也被趙德昭武裝了起來,共同訓練。

這些禁軍作戰方陣兩千五百人,輜重營五百人,也被編進了錦衣營,讓神機營的人員達到了四千七百人。

錦衣營的三百人是定額,火器營差不多五百人,輜重營五百人,加上四百人的測繪營,成了趙德昭的嫡系。

不過在進入八月之後,四百測繪營的文士們經過了一年的訓練,除了留下了二十個教員,剩下的被分配了出去。

他們兩兩為伴,依舊隸屬錦衣衛,卻被分配到各地駐軍,進行國內的地形,地圖測繪。

他們進行這些測繪,不僅僅是為軍事服務,更是為民生服務。

以後各地修路架橋,挖水渠,建水庫,都需要他們提供第一手資料。

各地駐軍也都從軍中抽調識字之人,少則派兩三人,多則派五六人,前來漢京府學習測繪。

火槍源源不斷地生產出來,但是,趙德昭卻沒有配裝全軍,就連趙匡胤,也沒有提這件事。

宋初計程車兵根本沒有忠誠可言,誰能讓他們吃飽,就聽誰的。

在不能確定一支軍隊的忠誠之前,普裝火槍的事情還不急。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