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難得的平靜時間,也讓趙德昭有足夠的時間來發展工業。
五月,冬小麥收割了,南方的水田裡面,秧苗也都播種了,而百姓,又到了服役的時間。
服役在歷朝歷代都是少不了的,百姓自帶乾糧,由朝廷統一組織,在農閒的時候修水渠,修路架橋,給軍隊送糧等等。
事情少的時候,百姓每家每戶要出一個勞力,服役半個月到一個月時間。
事情多,或者有戰爭的時候,服役時間超過兩個月。
不過很少有超過兩個月的時候,因為如今的大宋也是成丁就分家,基本上一家一戶就一兩個壯勞力。
他們要出外幹活,還要自帶乾糧,時間太久,怕是要把家人餓死了。
不過這一次,百姓卻很開心,因為山南東道這裡,這次允許女眷代替服役,而且,還不用自帶糧食。
更主要的是,只要被朝廷看中,就能留在漢京府繼續做工,不用在回家種地了。
朝廷不僅發衣裳,管食宿,還有工錢可以拿。
這對百姓來說,就不是苛政,而是惠民之舉。
讓女眷做工,不僅解放了家中的壯勞力,還省了養活她們,還能掙錢。
農忙剛過,來自各地的州府,就護送著七萬女眷,三萬男人來到了漢京。
她們的到來,也大大緩解了目前的勞工荒。
除了鐵器坊和木器坊,其他的工坊裡面,包括建築工地上面,到處都是女人比男人多。
宋朝的女人可沒有嬌生慣養的,如今都是重男輕女,女人吃的比雞少,起的比雞早,乾的比牛多。
想要進繅絲作坊,紡紗作坊,絲綢作坊,都要經過挑選,心靈手巧的才能進。
其次是進各種加工作坊,只要進了這些作坊,就表示有很大可能留在這裡做工,不用回家了。
那種沒腦子,連數數都不會的女人,也就只能幹一些體力活了。
而趙德昭在研發的立輥軋機實在帶不動之後,只能放棄這個計劃,採用了最原始的澆鑄方法,用泥范進行初次成型,然後進行內徑打磨,外表面打磨的方法,終於做出了合適的無縫鋼管。
這種鋼管的面世,也代表了火槍最難的配件,終於成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