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的時候,有馬致德一家的水晶作為基礎,發展了高階鏡片行業。
不過那是明朝,已經過去了四百年,社會發展比現在先進的多。
五代十國末期的現在,社會差距跟明朝是真正的幾百年……
如今沒有馬家,但是他已經掌握了全套技術,現在無非是在宋朝複製出來。
而宋朝還沒有水晶行業,可是燒製琉璃,卻也有幾千年的歷史。
在青銅器時代,鍊銅的時候,人們就已經發現了燒製銅礦伴生石的時候出現了琉璃。
從此以後,琉璃作為五色石,一直是最珍貴的“寶物”。
但是人們不會透過中和礦物質去色,所以琉璃在華夏發展了幾千年,可是玻璃一直到十九世紀才會製造。
西方人在十五世紀燒製出了玻璃,一直認為玻璃是綠色的,是無法改變的。
後來發現綠色來自原料中少量的鐵,二價鐵的化合物使得玻璃顯綠色。
而加入二氧化錳,原來的二價鐵變成三價鐵顯黃色,而四價錳被還原成三價錳呈紫色。
光學上,黃色和紫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互補,混合在一起成為白光,玻璃就不偏色了。
如今山坳裡不僅蒐集了大量的石灰石,石英砂,月石(硼砂),錳礦石,配製出合格的玻璃,只是時間問題。
值得一提是錳礦,這種軟錳礦因為會給伴生石上印上樹葉脈絡的花紋,所以往往是伴生石很受歡迎,而真正的軟錳礦卻沒有人要。
趙德昭原本根本不知道,還是在明朝時候當故事聽說了,才知道軟錳礦其實就是燒製玻璃需要的二氧化錳。
其實這種礦石很常見,相比儲量稀少的硼砂,多了數千倍。
在這個時代,沒有人像朱棣一樣,能幫他排除一切阻礙,提供所有的條件,只能自己來。
所以他這段時間沒有時間盯著這些方面,只有等公務都走上了正規,才有時間來進行技術改進。
不過,現在他有裴格安幫他,有她盯著,比自己在做的更好。
不過她沒有在古代進行工業佈局的經驗,許多事還是要自己來。
就好比要造軸承一樣,沒有這種產品,許多計劃推行不開,而裴格安,根本不懂這些。
回程的途中,遇到了來找他的佟亮。火器營和測繪營也跟神機營一樣,被他安排到了鐵器營和木器營去幫忙。
不指望他們幹多少事,只是不讓他們閒著,不能讓他們心玩野了。
“二哥,火器營和測繪營的人都已經安排好了,而且我來的時候看到蔡刺史他們在準備儀仗,扶搖子和沈轉運使他們好像快到了。”
已經過了四五天了,就是再慢,沈義倫他們也該到了。
“派人過去在北門碼頭那裡等著,船來了就通知我,我也去北門那邊迎接一下。”
沈義倫作為下屬可以不用去迎接,但是陳摶可是他忽悠過來的,還要指望他幫自己宣傳,不能過於怠慢了。
(確定下來了,週五的中午上架,這本書,看來是撲街了,希望能訂閱高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