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學子知道如何耕種嗎?他們知道如何修水渠嗎?他們知道如何斷案嗎?知道如何讓百姓過上好日子嗎?不能!
所以,學術的歸學術,應用的方面,必須要細緻。朝廷用人,必須要取其能用!”
趙匡胤忍不住又問:“何以取士?文學與儒學分開是何意?”
都說趙匡胤重文輕武,其實真實的趙匡胤既不重文,也不重武。
重文輕武的發展,一方面跟五代十國的社會環境有關係,另一方面是趙光義真正發揚光大的。
東華門唱名方為好男兒,這一句話可以說是道盡了南北兩宋三百多年的武將委屈。
趙德昭道:“倉頡造字,倉頡是儒家嗎?學識字的,就一定是儒家嗎?儒家之所以成勢,主要是因為他們讓學子只能學儒家經義。
但,即便是這樣,讀書識字之人,也不一定是儒家。可是儒家霸道地認為,所有讀書人,都必須是儒家,否則就要打倒,遭受排擠。
所以,朝廷要把讀書識字與儒家分開,這就斷了他們的根基。而且朝廷取士,要在有基礎之後,做到專業化,這是必須的一步。
只會四書五經,不懂農科,就不能為主官,地方官,不懂算學,就不能為戶部官員,不懂律法,就不能為刑部,大理寺官員。不懂奇技淫巧,就不能為工部官員。
讓那些只會唱曲吟詩,只會四書五經的儒家學士為官,就是最大的錯誤。
當然,如今識字的人太少,不識字,連朝廷公文都看不懂,這是實際困難。
不過,可以增大進士科選士任官標準,降低恩科選士標準,這樣一來,人人就不會去擠進士科這個獨木橋了。”
陳摶和趙匡胤都聽的目瞪口呆,不知道該接什麼話。
唐朝科舉,進士只是又了當官的資格,還要經過吏部的銓選,也就是專業考試才能當官。
而且,哪怕是狀元,經過專業考試之後,也只是九品官。
而且唐朝三百年,進士科選士只有七千多人,平均一年三十六人。
可是經歷了五代十國的戰亂之後,讀書人銳減,到處官員差缺。
從趙匡胤時期開始,只要進士五甲以上便可直接封官。
但是趙匡胤認為官員寧缺毋濫,第一次科舉,只選了十九人。
此後每年的進士科,也只有十人左右。
他當了十七年皇帝,總共選了兩百官員。975年,他統計了十五年科舉沒有選上的讀書人,一共106人,賜同進士出身。
根據統計,趙匡胤時期,進士出身的官員,總共不到三百五十人,平均每年二十個。
可是到了趙光義時期之後,為了拉攏人心,不斷擴招,每年招收五百人以上,讓進士爛大街了。
有些人不符合標準,也都被他賜同進士出身。而且升官速度之快,職位之高,都令人咂舌。
反正就看他的心意,提拔官員完全靠喜好,而不是制度考核。
所以一旦金榜題名,那麼登官上任,迎娶白富美,在短時間內便可走向人生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