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哈哈笑了起來,示意內侍搬來一個漢榻,放在自己腳邊。“上來坐下聽道長講經。”
趙德昭登上五層臺階,又跟陳摶行了一禮,這才坐上了漢榻。
漢榻有些像後世運輸公司運貨的卡板,只是小一點。一般都是六十厘米到八十厘米的正方形木座,高約十五到二十厘米。
大臣們一般都是跪坐,不過趙德昭不習慣跪坐,選擇的盤腿坐。
這也不離經叛道,以為武將一般身著盔甲,大部分也是盤腿坐。
陳摶跟趙德昭笑著點了點頭,又正容起來,開始講經,講的是《道德經》中的“道法自然”經義。
自漢代河上公批註《道德經》後,讓《道德經》變的通俗易懂,道德經也成為道家最主要的,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經文。
這個時代,只要是讀書人,人人都能說幾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經義。
但是,陳摶將《老子》,《列子》,與《周易》的中心思想結合了起來。
他以“通”與“易”相論釋,從萬物形體生成變化的開始,探績萬物之“原”,從意義上將二者融合起來,
最後,用他最熟悉的“象數”闡釋他創作的《無極圖》中,這個“原”被概括為“復歸於無極”的意義。
他的學術思想的基本特徵,是以《老》學為主,兼融道家易。
從《道德經》書中思想立意,用《周易》卦爻變化的節序性、規律性來總結。
將人的道法自然追求看作是具象個體變化的本質,而具象個體變化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規律性和節序性又是虛無自然道體的內容和顯現。
從而以體用的方式貫通人與物,溝通形上與形下,為道教修持確立形上的本體依據,也為形上的道體奠定形下的現實的、物質的基礎。
做到既“窮高極遠”,又能落到實處。系統地構築起人生成及修煉的理論體系。
這種把數學,哲學,宗教,政治,科學的融合,與人的存在和追求結合起來,給人生增添了更深沉的意義。
只要是能聽得懂的人,聽的如痴如醉。當然,不懂的人,就猶如就聽天書。
趙德昭當然聽得懂,並且很熟悉。因為他在明朝創立的真理教,其核心思想跟這種思想很接近。
不同的是,陳摶對科學,政治,只是蜻蜓點水,把數學當做外部工具,更注重宗教和哲學思想。
而真理教卻恰恰相反,把科學當做中心,數學作為基礎,極力淡化哲學與宗教。
見大臣們聽的痴迷,趙德昭心裡又有了一些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