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靈異小說>我的大宋新帝國> 第四十章 中秋慶典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四十章 中秋慶典 (1 / 3)

御花園靠西北角的一處院落,如今已經被封了起來,趙德昭一進院子,就看到了滿頭大汗的王承衍,正帶著一群權貴子弟們領舞,指點不足。

這一幫身嬌肉貴的權貴子弟,這個時候也少了幾分跳脫,多了一絲穩重。

作為宮廷歌舞的一部分,他們也有屬於自己的光榮,這個時候全部慎重以待。

看到趙德昭進了院子,石保吉和韓崇訓兩個小傢伙跟他擠了擠眼睛,其他人卻都裝作沒有看到他,心無旁騖。

一曲隊舞結束,王承衍手裡的竹竿指了指隊伍裡面的三個人,幾個內侍立即會意地叫道:“韓崇訓,石保吉,高處亮你們方才動作慢了半拍,一會兒重新排練一番,切勿再出錯。”

三人不敢反駁,一一應是,重新回到隊伍裡面。

看到王承衍手裡拿著的竹竿,又不敢說話,趙德昭就知道,他今日是宮廷隊舞的“竹竿子”,負責報幕。

宋朝的歌舞承接唐朝,一般分為三段:“散序”、“中序”和“破”。但因唐代大麴過於龐大,宋代僅採用其中一部分。

宋代隊舞的主體是歌舞隊,相比唐曲多了竹竿子這個角色。

竹竿子又稱“參軍色”,相當於後世的報幕人,因手執竹竿而得名。

其作用不僅僅是念口號和向觀眾致詞;還包括了引領歌舞。

另外伴奏的樂隊稱“後行”。

宋代隊舞演出有一定程式:先由“竹竿子”向觀眾介紹節目內容,多用四六對句的駢體文,稱“致語”;然後引導歌舞隊上場,稱“勾隊”。

歌舞演完,“竹竿子”再度招呼全體歌舞隊上場,稱為“放隊”或“遣隊”。

中國舞蹈中的戲劇因素在春秋時代已出現,但到宋代宮廷隊舞中表現得更為明顯,已出現了角色分類、表演,加進了歌唱、致詞等。

北宋建國之初,趙匡胤鑑於唐末五代時期各強勢武官擁兵自重,甚至可以割據一方的歷史教訓。在在961年,就頒佈了“興文教,抑武事”的治國方略。

唐末五代時期,割據混戰頻繁,社會動盪不安,樂官受寵,宦官干政等違背禮樂之事時常有之。

五代時期的各個割據政權幾乎完全喪失傳統的禮樂制度,甚至出現政權統治者的祭祀儀式與一般民眾有所差別。

《新五代史·晉本紀》中曾對此做出描述:“焚衣野祭之類,皆間巷人之事也,用之天子,見禮樂壞甚。”

統治者的祖宗祭祀,如此重要的禮儀慶典居然與普通民眾相同,可見禮崩樂壞之嚴重。

趙匡胤十分重視傳統禮樂的恢復,宋朝上下無不上行下效。

像精通音律的高懷德,這兩年就譜曲比打仗多,並且上下搜尋古書典籍,在963年就確定了一套新的祭祀程式與音樂。

宋朝隊舞分為三大類:宮廷隊舞、民間隊舞和百戲中的舞蹈。

宮廷隊舞在唐代隊舞的基礎上發展為宮廷隊,小兒隊和女子隊舞。

宮廷隊舞講究莊重,整齊劃一,中心思想非常明確,以祭祀和壯觀的向心力為主。

而民間隊舞和百戲中的舞蹈,則各不相同,基本上每出戏都有不同的情節,以熱鬧為主。

看到趙德昭進來,王承衍拱了拱手,開口說道:“日新,王永昌今日貪吃,現在壞了肚子,上不得檯盤兒,我們如今還缺一人,可否有興?”

趙德昭楞了一下,訝然笑了起來。“應該還有備選吧,我就不摻和了。”

隊舞的人數不是固定的,但是多少人都是很有講究的,為了不出現意外,基本上都會多選幾個人,以防萬一。

王永昌鬧肚子,不能登臺,也還有其他人。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