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靈異小說>我的大宋新帝國> 第三十七章 大將軍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三十七章 大將軍 (1 / 3)

八月十五日,大宋朝廷休朝一日。

一大早,以趙匡胤為首,宗室為輔,文武大臣綴後,與皇宮西南的太廟,共同祭天,祭祖。

宋朝祭祀典禮一應隨唐,經過動盪的幾十年,這種制度已經被簡化了許多。

不過祭祀乃是古人生活的重要的一部分,趙匡胤當上了皇帝,年號建隆,建隆元年(960年),就在原後周皇宮西南建立太廟。

太廟採用隋唐四親廟制度,建置太廟四室,每室三間,追尊趙匡胤以上四代。

根據輩分,其廟號分別為僖祖,順祖,翼祖,宣祖。

這個太廟只有四棟十二間房子,看起來真的簡陋無比,不過綠樹庭院,深簷高階,加上祭祀臺的佈置,讓這裡有了一絲肅穆的氣氛。

諸位大臣分散在整個院子裡面,除了祭祀臺前的一小塊區域,將這裡擠的滿滿當當。

禮部尚書許拱主持大典,首先就是娛神曲的儺戲。

在後世,知道儺戲的人很少,最多知道京劇,崑曲,豫劇。

但是,只有儺戲,才是華夏民族從古至今最古老的慶祝方式。

自商周時期,公元前一千年,就有了儺戲,到了周朝,逐漸成型。

它起源於華夏民族先民的自然崇拜、圖騰崇拜和巫術意識。

是一種以祭神跳鬼、驅瘟避疫、表示安慶的娛神舞蹈。

古老的圖騰崇拜和鬼神信仰,是民眾渴望驅逐苦難,追求幸福生活最樸素的表達。

國家要祭,民間也要祭,日月星辰、風師雨師、五嶽山林、上帝社稷都要祭。

這種祭祀的方式就稱為儺,並且國家有大儺,民間有鄉人儺。

在祭祀的儀式中必然要有歌舞禮樂,這種歌舞也就是儺舞。儺在民間不斷地發展變化,逐漸在歌舞中增加了故事情節,豐富了表演,向儺戲轉化。

在現代的時候,這種舞蹈在趙德昭看來,實在有些滑稽。

民間有一個很形象的形容,那就是“跳大神”。

因為儺戲的主要動作就是表達對神的崇拜,展現自身的謙卑。

這裡面,捶胸,頓足,搖屁股,以動物本性的姿態向神展現崇拜。

這種華夏民族最悠久的傳統,在元蒙時期因為信仰不同,被全面禁止。

到了明代中期,才逐漸恢復,可是後來滿清入關,再次被禁止。

只有一些偏遠地區還流傳了下來,卻也殘缺不全。

以至於後人都不知道儺戲是華夏民族最古老的信仰,還以為是偏僻地區的民族舞蹈。

可是在這種祭祀的場合,是沒有那種世俗化的表演的,每一個祭祀人員都華服滿身,臉帶面具,步伐迥勁有力,上身動作沉穩肅穆。

這種鏗鏘有力的表演根本沒有任何戲劇化的元素,在音樂的配合下,肅穆莊嚴,讓人心生敬畏。

上一世在大明,他只顧發展經濟,後來也無心恢復。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