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樣的條件下,可以將爐溫提升到理論上的一千兩百度。
這個時候,鐵雖然沒有融化成鐵水,但是變成了海綿鐵,比幾百度爐溫燒出的鐵更容易去除裡面的雜質。
而且,裴格安還“發明”了幾種助溶劑和新增劑。
她做的一切都是藉助趙德昭的名義,而裴甲和裴風裴雲父子三人根本不敢來問趙德昭,只會按照裴格安的吩咐行事。
至於裴母和幾個小傢伙,看見趙德昭嚇的起來就跑。
趙德昭抵達莊子之後,觀察了一番爐具,重新讓裴甲改造了礦渣流經通道,就開始了第一輪的加溫。
這個條件已經很不錯了,以為基礎配置是最好的,因為需求量不大,趙德昭也沒有從鐵礦石開始煉製,而是選擇了直接購進生鐵。
從礦石變成生鐵這道程式,要是全部自己做,農莊的人都用上怕是還不夠。
有了生鐵,將其變成熟鐵,變成鋼,只需要幾個人就足夠了。
唯一比較麻煩的是滲碳,這個需要絕對的經驗技術。
在普通認知中,碳含量少於百分之零點二五叫低碳鋼,零點二五到零點五是中碳鋼,到了零點六以上就是高碳鋼。
在合理的範圍內,碳含量越高,鋼的硬度就越硬。
當然,注意合理,如果碳含量太高,就太脆,變成生鐵了。
而如果太少,就不是鋼,而是熟鐵了。
滲碳的方法有很多,像裴甲掌握的就是上層用木炭燃燒,利用木炭裡面的碳分子自然新增。
但是這種方法很考驗經驗和運氣,有點靠天吃飯的意思。
趙德昭和裴格安都掌握了其他的更好的方法,比如燜鋼法,這種方法在後世還很普遍。
不過趙德昭和裴格安都是懶人,不願意自己辛辛苦苦在爐子旁邊觀察,然後根據滲透出來的鐵渣觀察滲碳程度。
所以他們將方法教給了裴甲之後,就開始玩泥巴,當木匠。
泥巴是專門從旁邊的黃土地挖來的最細膩的黃泥,當木匠則是不想暴露他們想要做什麼東西。
花了好幾天的時間,鋼材都出來兩爐了,他們才造出了一個木製的連發弩箭底座。
然後將黃泥用水調和,製作出兩塊模板,將這個底座在兩塊泥板之見印出模型。
泥模稍微幹一點之後,將兩塊模板合在一起固定好,透過在兩塊泥模之間用水平儀,觀察錯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