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是蔣嚶嚀被我纏的太煩了,所以她乾脆坐在了旁邊的石頭上,給我解釋了起來。
這還牽扯到了道家典故,還有道教名人。
據《幽冥錄》記載:“人死為鬼,鬼死為聻,聻死為希,希死為夷。”這裡的希夷兩字曾多次出現在道教典籍中,如《道德經》就曾說:“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傳說中下棋贏了宋太祖華山的陳摶老祖的號就是希夷先生。
邵康節也自稱是陳希夷的關門弟子,邵康節是梅花易數的創造者,他的卜算之靈,應該算是後無來者,在他之後還沒有人能望其項背。
那麼聻又是怎麼產生的呢?
《太平廣記》卷七五引唐張讀《宣室志.馮漸制鬼》:“河東馮漸,名家子,以明經入仕,性與俗背,後棄官隱居伊水上。有道士李君以道術聞,尤善視鬼,朝士皆慕其能。李君後退歸有博陵崔公者,與李君為僚,甚善。李君寓書於崔曰:‘當今制鬼,無過漸耳。’是進朝士鹹知漸有神術數,往往道其名。別後長安中人率以‘漸’字題其門者,蓋用此也。”
這裡的意思是說有一個叫李君的道士,道術非常厲害,特別擅長抓鬼,其實這裡的視也有治的意思。後來李君說,想要治鬼最好就是用漸,而這裡的漸是通假字,實為聻。
到了後來,段成式的《酉陽雜俎》裡便有了:“時俗於門上畫虎頭,書‘聻’字,謂陰府鬼神之名可以消瘧癘。”的記載。
在這裡“漸耳”傳為陰司鬼神之名,而金韓道昭《五音集韻》中雲:“人死作鬼,人見懼之;鬼死作聻,鬼見怕之。若篆書此字貼於門上,一切鬼崇,遠離千里。”此處的“聻”已經發展成了鬼死之物也,這是可以查詢到的出處。
寫一個聻貼在大門上,應該比符籙還要管用。
在蒲松齡的《聊齋志異》章阿端中:“如是年餘,女忽病,瞀悶懊,恍惚如見鬼狀。妻撫之曰:“此為鬼病。”生曰:“端娘已鬼,又何鬼之能病?”妻曰:“不然。人死為鬼,鬼死為聻。鬼之畏聻,猶人之畏鬼也。”
大意是說鬼端娘因為聻生病,而就像我們人會因為鬼而生病一樣。
大多數人都和我一樣,只知道人死之後會變鬼,但不知道鬼還能變成聻,聻後面還有希、夷。
這就好像神仙也有等級劃分一樣,一級比一級厲害。
希夷這兩個字到底有什麼含義,據河上公註解的《道德經》中所說我們可以知道:“無色曰夷,無聲曰希。”這裡說的色不是好色,和佛家所說空不異色,色不異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色是一個色,意思是外形。
沒有外形曰夷,沒有聲音曰希。也就是說聻會逐漸失去外形,再往後連聲音也沒有了。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這兩句話出自老子《道德經》“大方無隅,大器免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老子不用多介紹了,各種神話傳說中都有他的身影,應該是道家最傑出的人物。
那麼希夷是完全符合道教教義的,只有修行到了很高的境界,才能稱之為希夷。
由此我們也可以知道為什麼歷史上死過那麼多人,地獄沒有被塞滿的問題,也可以知道古人為何如此堅持祭祀祖先。
鬼沒有得到香火祭祀後會先變成孤魂野鬼,孤魂野鬼會四處尋找香火,等香火不足以維持形體後,就會攻擊其他的鬼魂,所以古人傳說鬼怕聻,聻字也被視為可以辟邪的字。
香火就相當於人吃的糧食,香火越盛的地方鬼怪就越多,所以有些寺廟不能亂逛,有些人去了寺院或者道觀回來就會生病,這其實就是被小鬼衝撞了。
因為寺廟香火鼎盛,前來爭搶的孤魂野鬼非常多,稍有不慎就會被衝體,輕則大病一場,重則小命不保,特別是有孕在身的人不要去。
這些解釋就可以很清楚的知道聻到底是什麼東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