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133 亂世已開 (1 / 2)

清風谷裡的日子歲月靜好,外頭的天卻是徹底變了。

三月,乙丑,山南西道全線截停與京城來往的文書。

梁州都督張敬忠坐擁十萬精兵,於梁州自立為王,稱梁州王。山南西道一叛亂,京畿道駐防便全線告急,兩道邊界百姓紛紛棄地流亡,一時間無數村舍空置,流民激增。

四月,己巳。

原本由天子點守襄州的襄州都督趙祈鉞倒戈。

趙祈鉞領山南東道投靠梁州王,甘願伏低做小,受封襄郡王。

庚午,河東道方節度使方玉恪反叛,在蒲州響應歐陽宇,兩人同仇敵愾,勢要將安陽王誅滅。

期間,所有世家噤聲,未作表態。

世家只求自保,其他州郡長官卻不能作壁上觀。

魏州都督謝丞涯與兄長謝靜安性格相仿,兩人溫吞軟弱,張敬忠一封名帖過來,便不打自降,做了梁州王的擁躉。

有人降了,自然也就有人氣節如竹。

黔州都督元貞領黔中道節度使,手下私兵只有三千,卻嚴詞拒絕了梁州王的拉攏,一心只為端朝社稷。為防梁州王報復,元貞在求京城派兵無果之後,只得開始臨時徵兵,嚴守隴右道各處。

元貞這樣的忠臣不在少數,蒲州刺史方玉恪,鄯州都督匡武川先後開始徵兵,隨時準備入京勤王。

然而,元貞與方玉恪同歐陽宇所說的勤王還不太一樣,他們忠的是端朝趙家,而不僅僅是如今坐在龍椅之上的帝王。

也就是說,他們只要端朝社稷安定,百姓安居樂業,並不在乎那龍椅之上是誰。

與此同時,益州都督楊守山並廣州刺史範玉生和歐陽宇達成協議,共同以清君側謂目的,謀劃大業。

至此,整個端朝十五道,四分鼎立。

壬申,十二道急令從紫宸殿發出。

忠武將軍諸葛毅受命連夜帶十萬精兵從北地撤離返京,與此同時,輔國大將軍長孫景麟亦被調遣入京。

北地空置,回紇蠢蠢欲動。

此時,距離天子上一次上朝露面,已經長達月餘。

時任尚書右僕射的裴寂領百官上書,請天子垂堂,未果,再請,劉太后出,謂天子病重,不宜上朝。

百官請命次日,紫宸殿傳出旨意,尊安陽王為輔政王。

以裴寂為首的一眾文官雖然反對安陽王攝政,但君王之命不敢不從。

於是,安陽王便以名正言順的輔政王身份,成為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實際決策者。

朝廷一亂,武林中大大小小的門派就開始各自打起了小算盤,其中不乏投機倒把者,但也有謹慎的,選擇隔岸觀火。

可不論是朝堂還是武林在籌謀的時候始終都逃不開一個話題——李氏至寶。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