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話作為原始先民意識形態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先民對自身和外界的思考和感受,包孕著濃郁的情感因素。這些神話意象在歷史中固定下來,透過文化積澱,在一代代人的心底流淌,並總是不失時機地透過各種形式,在後代文學作品中表現出來。以上所述,主要採用了現代文學批評中原型理論。 也就是說,神話對於文學的意義,不僅僅在於它是文學家的素材,更為重要的是,那些自覺或不自覺地運用了神話原型的作品,都可以把作者或讀者領入先民曾經有過的那種深厚的情感體驗之中,從而緩釋現實的壓力,超越平凡的世俗。
神話作為原型的意義要比它作為素材的意義更為重要。當屈原在現實世界中屢遭打擊而悲苦無依的時候,他就毅然地轉向古老的神話:龍鳳結駟,巡遊天界,四方求女。是神話世界巨大的力量,使他從現實世界中超越出來,支援他的人格,撫慰他心靈的創傷。
同時,由《離騷》所抽象概括的某些意象,由於它深沉的神話背景和屈原創造性的提煉,而成為一種穩固的神話原型,在中國文學史上,在一代代作家的筆下傳遞。而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則不僅是將神話看作素材,而是當成全部的精神寄託,是對這個不公平的世界的厭棄和對神話感情、神話世界的皈依。 正如榮格所說的那樣,“一個用原始意象說話的人,是在同時用千萬個人的聲音說話。……它把我們個人的命運轉變為人類的命運,它在我們身上喚醒所有那些仁慈的力量,正是這些力量,保證了人類能夠隨時擺脫危難,度過漫漫的長夜。“可以說,屈原、蒲松齡等作品都體現了神話原型的精髓和力量。”
“古代豐富多彩的神話,是遠古歷史的迴音,它真實地記錄了華夏民族在它童年時代的瑰麗的幻想、頑強的抗爭以及步履蹣跚的足印。同樣,它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源頭,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民族精神的形成及其特徵。
首先,古代神話體現了深重的憂患意識。人類發源於以黃河流域為中心的廣闊地域。而在3000年前,黃河流域除了不斷出現洪水和旱災以外,還分佈著很多密林、灌木叢和沼澤地,其中繁衍著各種毒蛇猛獸,從《山海經》中那些能帶來災異甚至能食人的半人半獸或半禽半獸的描述中,人們能瞭解到先民對生存環境的警懼之情。
為了順利地生存和發展,先民們在滿懷希望中必須切實地體驗現實的艱難,並作不懈的努力。比如在女媧、羿和禹的神話中,無不以相當的份量描繪了人類的惡劣處境,神性主人公們都能正視現實的災難,並透過鍥而不捨的辛勤勞作和鬥爭,戰勝自然災難。神話特別強調諸神不辭辛勞的現實精神,反映了先民對現實的苦難有著深刻的體驗。
其次,古代神話具有明確的厚生愛民意識。對百姓民眾生命的愛護和尊重,是中國文化的一貫精神,所謂“天地之大德曰生“ ,就反映了這種思想。中國古代神話在展示人類惡劣的生存境遇的同時,還為人類塑造了一些保護神,如前所說之女媧、后羿等。此外,還有一些神話形象如龍、鳳等,“見則天下安寧“ ,它們的出現給人帶來了祥瑞和安慰。重生意識還包括對個體生命的珍惜和對生命延續的渴望。
此外,《山海經》中“不死之國“、“不死民“、“不死之藥“的傳說,也說明了中國神話對人類生命珍視。古代神話還表現了自然和人之間的親和關係,這實際上也是一種厚生意識。
如日月之母的二女神羲和,常羲,不但要職掌日月的出入,“以為晦明“ ,調和陰陽風雨,還要“敬授人時“ ,以利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再如春神句芒的到來,“生氣方盛,陽氣發洩,句者畢出,萌者盡達“ ,給人類帶來了美好的希望。這些都體現了人們對和自然和諧相處的願望,在本質上是對保護和發展生命的希冀。”
“黃帝和炎帝是活躍在中原的兩個大部族的首領,分別興起於相距不遠的姬水和姜水,二帝在向東發展的過程之中發生了嚴重的衝突。這一則神話中所言“諸侯“、“修德“等,很明顯是出於後世儒者的附會。但黃帝和炎帝在阪泉之野確實發生過一次殘酷的戰爭,《新書·益壤》稱當時的戰場是“流血漂杵“。而黃帝居然能驅使熊、羆等猛獸參加戰鬥,為這次戰爭增添了神奇的色彩。這些猛獸可能是某些部落的圖騰,它們分別代表不同的部落跟隨著黃帝參加戰鬥。阪泉之戰以黃帝的勝利而告終,它導致了炎黃兩大部族的融合,華夏民族由此而正式形成,並發展成為中華民族的主要成分。 這則神話實際是對一次歷史事件的記錄和解釋。
炎黃匯合後,另一次著名的大戰是發生在黃帝和蚩尤之間。蚩尤屬於南方的苗蠻部族,他有81個銅頭鐵額的兄弟,這可能是暗示他們的軍隊已經裝備了金屬盔甲,一些文獻上提及蚩尤冶煉金屬作兵器,這與當時冶金術的發展程度是相適應的。這場戰鬥十分激烈,涉及風伯、雨師等天神,而風、雨、旱、霧等氣象也成了相互進攻的利器。這兩則神話不僅涉及古代的祈雨、止雨巫術,還涉及一些具有重要文化意義的發明,內涵較為豐富。
黃帝正是在對內兼併和對外抗禦的兩場戰爭之中,大顯神威,確立了黃帝作為中華民族始祖的形象。出於對中華民族始祖的愛戴,後世又把許多文化史上的發明創造,如車、陶器、井、鼎、音樂、銅鏡、鼓等,歸功於黃帝,或是黃帝的臣子。黃帝在神話中又成了一個善於發明創造的人文始祖。”
“傳說中倉頡生有“雙瞳四目“。目有重瞳者,中國史書上記載只有8個人,虞舜、倉頡、項羽、重耳、高洋、呂光、魚俱羅。還有李煜。相傳,倉頡“始作書契,以代結繩“。在此以前,人們結繩記事,即大事打一大結,小事打一小結,相連的事打一連環結。後又發展到用刀子在木竹上刻以符號作為記事。隨著歷史的發展,文明漸進,事情繁雜,名物繁多,用結和刻木的方法,遠不能適應需要,這就有創造文字的迫切要求。黃帝時是上古發明創造較多的時期,那時不僅發明了養蠶,還發明瞭舟、車、弓駑、鏡子和煮飯的鍋與甑等,在這些發明創造影響下,倉頡也決心創造出一種文字來。倉頡的字都是依照萬物的形狀造出來的。譬如:日字是照著太陽紅圓紅圓的模樣勾的;月字是仿著月牙兒的形狀描的;人字是端詳著人的側影畫的……倉頡首創文字的事後來被黃帝知道了,他大為感動,乃賜倉姓。其意是“君上一人,人下一君“ 。”
“目前只記得這麼多,族長還想知道哪些?”軍事說了差不多半小時,都快把口水說幹。誰想到趙鳴不厭倦,實在說不下去只能自己喊停。
“那上古遺蹟會在哪裡?”趙鳴卻問了很奇怪的問題,很讓人感到奇怪。
“據我所知,神農架!”軍事思考了一會,才回答。
“行,明天我要帶幾個人去神農架。老爺子無非利用了上古力量提升自己,我也要尋找上古的力量!”趙鳴下了一個很大的決心,似乎不滿足自身的力量,還想要更強大的力量。
雲天見四周巡邏的人多了一些,這裡已經不能待久。本來想暗殺趙鳴,但聽到趙鳴的計劃,暫時打消了這個念頭。於是撤出趙家院子,奔跑回了家。
回到家中沒有去睡覺,以雲天實力,根本不需要睡覺。開始拿出筆紙來記載自己修煉靈氣的經驗,以便明日交給李文和胡婷。說到底自己還是欠了李文一個人情,如果不是因為他,或許沒有機會得到重生。
經過一晚上通宵,終於寫完一整篇經驗。可以說,雲天算是收了他們作為徒弟。在原來的修真界,可沒有人享受過這樣的待遇。多少人擠上去拜師,都被雲天拒絕。
到了第二天早上,陳詩很禮貌敲了敲門,對著雲天喊:“天兒,該起來吃飯了。”
雲天開啟門,禮貌著向陳詩打了招呼。看到客廳,楚方瑤和楚方雅已經坐在餐桌邊上,連爸爸楚剛也在。不過桌子上已經有早餐擺著,為什麼這三個人還不動手吃呢?難道為了等他一個人起來了?
雲天很不好意思來到餐桌上,對大家打了招呼後,又詢問:“你們不用等我,你們先吃好了!”
“那可不行,這麼久你都不在,這次回來怎麼著也要一家人一起吃。以後不管去哪裡,一定要給給我們說,不然我們只能乾著急。”楚剛說話很客氣,一點都沒有責怪雲天的意思。
這讓雲天很不好意思,尷尬摸了摸自己的後腦勺。自己倒想說,只是他們並不知道事情真相。但也不能告訴他們真相,不然失去兒子對他們來說,恐怕是一個很大的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