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與內史相比,少府這不到二十個六百石以上官員,根本就不夠看的。
撇開中二千石的內史本人,以及秩千石的兩個令丞不說,光是內史麾下的中尉,就是一個極其特殊的存在——明明不是九卿,秩祿卻達到匪夷所思的真二千石!
即便是再往下一級,受中尉調遣的中郎將,秩祿也達到了比二千石。
要知道真二千石的行政待遇,是比同諸侯王相的!
即便是中郎將比二千石的等級,也是與都尉、光祿大夫這樣的高官顯位比同。
更恐怖的是:中尉麾下,不只有一箇中郎將。
——五官中郎將、左中郎將、右中郎將三人,分掌中郎,秩皆比二千石!
光是這種‘一個九卿屬衙有五個二千石’的狀況,就足以說明內史的狀況了。
除了五官中郎將、左中郎將、右中郎將之外,中尉麾下,還有車郎中將、戶郎中將、騎郎中將等三位‘郎中將’,分掌那些花錢貲官為郎的郎中,均秩比千石
一箇中二千石(內史),一個真二千石(中尉),三個比二千石(中郎將),兩個千石(內史丞),三個比千石(郎中將)——這夠多了吧?
還不止!
——分屬三部中郎將統轄的中郎,也統統都是六百石!
而中尉屬衙的中郎,人數通常會維持在一百到一百五十人之間。
大多數情況下,中郎外放都是可以直接為將領,甚至出任一郡之郡尉的。
在這個群體中,出現過很多名垂青史的將領——迷路將軍李廣、將軍欒布、程不識等猛人,都是從中郎成長為名將的典範。
而這百餘位六百石,還只算了中尉屬衙而已···
除了中尉屬衙之外,內史下轄,還有許多獨立的行政單位,擁有六百石級別的主官。
——關中五倉倉令,五個千石;
——長安九市市令,九個比千石;
再加上關中各郡縣地方的倉農監、都水等,這就又是百十來號人。
最後的最後,還有一個尤其重要的點——前面提到:六百石以上,便是一縣縣令的等級了。
而內史麾下,六百石及以上人員最多的,便是關中各地縣衙——關中各縣的地方政府,也都歸內史管轄!
若是小縣,那就只有一個六百石的縣令;可若是大縣,那就多了去了。
縣令千石,縣尉比千石,縣丞六百石,再加上司曹主官,也可能達到‘比六百石’的級別。
這就使得內史麾下,級別在六百石及以上的官員,達到了驚人的五百人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