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是柴武明明意識到漢室已經在馬邑保衛戰已經取得勝利,卻絲毫高興不起來的原因。
——如果說過去這幾天,馬邑戰役的戰場中心是馬邑城,那從馬邑保衛戰結束後的現在開始,戰場中心,就將變成馬邑以北百餘里的武州塞。
而武州塞所面臨的防守壓力,將是馬邑這幾天所面臨壓力的十倍不止!
過去這六天,馬邑憑藉六萬守軍,依靠馬邑城牆防守,面對的不過是折蘭、白羊兩部四個萬騎,總共不到三萬人而已。
但在接下來這段時間,武州塞所要面臨的,是超過十萬的匈奴部隊,從南北兩個方向的夾擊!
在武州塞以南,從馬邑敗退的白羊、折蘭兩部,外加整場馬邑保衛戰去向不明的樓煩三部,共計六個萬騎近三萬人,將帶著回家的渴望,向武州塞發起堪稱癲狂的攻勢!
而根據漢室先前得到的情報,在武州塞以北的某處,還有匈奴主力部隊近十萬人。
在先鋒部隊失去聯絡之後,塞外的匈奴主力必然會兵臨武州塞以北,以接應包圍圈內的先鋒部隊。
而面對這兩個方向,總人數必定超過十萬人的敵軍,武州塞的東路軍所能依憑的,不過是一段百丈關牆、被五路山、洪濤山夾出的,利於防守的地勢,五萬關中兩家子,以及遂營校尉過去這段時間趕布的防禦工事。
對於東路軍能否守住武州塞,保證包圍圈內的匈奴先鋒無法從武州塞跳出包圍圈,柴武其實並沒有太大的把握。
——不說雙方兩到三倍的巨大兵力差距,光是武州塞一帶的地形,就讓柴武懸著的心遲遲放不下來。
因為從嚴格意義上來講,武州塞並非是傳統意義上的山徑口。
就那真正屹立在徑口的雄關——函谷關來說,函谷關兩側是拔地而起數十丈,坡度幾乎筆直陡立,連綿數百里的秦嶺!
要想憑藉武力從函谷關透過,唯一的方式,就是從正面向函谷關發起衝擊。
除此之外,根本沒有別的方式,和行進路線;無論是從關兩側索攀,還是繞道,都根本不可能透過。
如此絕佳的防守地形,才造就了函谷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盛名。
類似函谷關這種建造于山徑口處,從正面看呈現‘凹’字形,且關外有河流為天然屏障的地形,也是天下絕大多數雄關的共同特徵。
而武州塞所在的五路山、洪濤山徑口,兩側卻並非是全然筆直陡峭的山體。
武州塞西側,五路山倒是拔地而起,且與武州塞之間還有一片東西寬數十丈,南北長三里的斷崖,使得武州塞西側必然不會被匈奴人突破。
也正是處於這個原因,武州塞的烽燧,才建在了關牆最西段以裡。
但武州塞東側,關牆與洪濤山接連的部分,卻並沒有那麼陡峭,且還有易於藏人的叢林!
在這樣的情況下,匈奴人如果想,完全可以先從距離武州塞很遠的地方,先潛入洪濤山西山腰的山林中。
東路軍先前也正是透過這樣的方式,從樓煩一路北上,順著洪濤山西山腰潛行,最終抵達武州塞附近。
倘若讓匈奴人潛入洪濤山,那漢室在馬邑戰役中的戰略目標,很可能會全部流產!
武州塞以北的匈奴主力進入這片山林,可以從東側進攻武州塞,或繞過武州塞進入包圍圈,接應先鋒部隊。
更甚者,匈奴先鋒也完全可以沿著先前,東路軍潛伏至武州塞以東的路線,直接沿著洪濤山繞過武州塞,逃出包圍圈!
誠然,作為一個合格的軍人,貨真價實的開國元勳,酈寄不可能想不到這一點。
但柴武的憂心,也正是從此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