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在漢匈之間的城池攻防戰當中,漢人對於‘節省箭羽’,更是看的十分重要。
蓋因為在漢匈之間發生的城池攻防戰之中,對於城牆外的匈奴騎兵,漢人唯一的有效打擊、震懾手段,就是弓弩。
在非必要的情況下,漢人寧願不放箭羽,也會極力的避免箭羽耗盡的狀況發生。
因為威懾手段的存在價值,往往不是‘用’,而是‘有’。
就好比後世各大流氓手裡的蘑菇,以及網路遊戲中的控制技能一樣:攥在手裡不放,才是對敵人最大的威懾。
當然,漢人也不至於為了震懾,就真的在一場戰鬥中不發一箭;但相對的,會在節省方面看得更重一些就是了。
但今日的戰鬥當中,漢人的弓弩箭羽,卻好似完全不要錢一樣,如潮水般射下城牆!
根據且居的粗略計算,光是在這三個時辰的攻城戰當中,漢人便發起了不下二十輪長弓齊射,每輪至少兩千發箭羽!
這,可就是四萬支箭羽了!
更何況這還只是齊射,再算上弩兵的自由射擊,以及漢人傷病在城牆之後的拋射,這個數字很可能要翻個倍!
一座擁有二十萬支以下箭羽的城池,在戰鬥爆發的頭半天,將接近一半的箭矢全部用完?
如果不是這座城池的守將太過草包,那就只有一種可能。
——這座城池內的箭羽數量,遠不止二十萬!
道理再簡單不過:透過這幾十年的愛恨情仇,漢匈雙方對彼此的作戰方式,都已經相當瞭解了。
就和且居能推測出,馬邑守衛力量不超過五千,算上城內民兵也不超過一萬,箭羽十五萬到二十萬支一樣,漢人自然也能推測出:匈奴人對馬邑的攻擊,起碼會維持十天。
根據今日,漢人射出去的近八萬支箭羽來推算,馬邑城內,起碼有八十萬以上的箭羽!
再加上漢人總是習慣留個容錯率,以備不測,就使得馬邑可能擁有的箭羽,完全有可能達到一百萬支以上!
一百萬支箭羽是個什麼概念,且居想象不出來。
但且居透過粗略的計算,就能知道:如今在城牆下的折蘭、白羊兩部,共計兩萬四千的勇士,要想在這一百萬支箭羽下存活下來,就需要平均每人躲避二十五支箭矢!
且居自問這一生,自己可能都沒被這麼多支箭羽瞄準過,就更別說躲避了。
不過,對於‘馬邑有一百萬支箭羽’的可能性,且居在內心深處,還是有一絲不敢相信。
——馬邑,不過是一座邊防小城而已!
在這樣的一座小城裡,存放一百萬支箭羽?
如果是馬邑身後,位於趙長城缺口處的樓煩縣,那且居還願意試著相信。
但這馬邑······
“或許是馬邑的漢人將領想以此,來嚇住我們?”
和危機預知並存的,就是層出不窮的陰謀詭計。
再加上匈奴人對漢人‘狡猾多端’的刻板印象,以及一位孫姓兵家大師的存在,使得且居很快,就認定了自己的後一個猜想。
“本王以為,馬邑城內的漢人,是想借著今天的英勇作戰,把我們嚇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