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往幾十年當中,從秦末戰亂,到楚漢爭霸,再到漢室鼎立後的異姓諸侯之亂,關中良家子總是能成為長安中央最堅實的力量。
如此光榮的‘履歷’,也怪不得柴武對‘關中良家子’這個群體,抱有更高的期待和要求。
但柴武不知道的是:關中良家子群體的兵源優先順序,即便是在原本的歷史上,也是從高皇帝鼎立漢室開始,呈現出一個穩定的下降趨勢。
如歷史上的文帝一朝,與燕、趙之卒同樣勇猛,卻更具紀律性的代、上之卒,便已經取代了‘關中良家子’在漢室兵源選拔中的龍頭位置。
到了景帝一朝,‘北地騎士’群體又隨著漢室逐漸富裕的馬匹儲備而強勢崛起,藉著漢室大肆擴建騎兵部隊編制,成為了與上、代之卒並列的優秀兵源。
武帝一朝,豬爺更是頗具創造性的挖掘出了‘丹陽兵’這一古代精銳兵源地,讓丹陽兵首次在華夏曆史上,留下了專屬於自己的篇章。
若非是李陵最終帶著手下五千丹陽精騎葬身草原,隨後又判漢降胡,恐怕早在公元前的西漢,丹陽兵就能徹底成為劉漢政權的一支利刃!
而與這些‘新興兵源’相比,關中卒從漢室初的享譽盛名,一點點退出了歷史舞臺。
按道理來說,在漢室‘士不教不得徵,男年十四而行冬訓,以訓射、刺之術’的背景下,關中良家子本該愈發精銳才對。
尤其是關中位處皇城腳下,冬訓的嚴格程度本就比關東高了不止一個檔次,更是在大多數情況下,由軍方最高領導者——太尉或大將軍直接過問。
這樣的背景,顯然與關中良家子最後的走向不太相符。
但這並非是漢室的國民軍事素質建設工作沒做好,亦或是下面的官吏陽奉陰違,而是一個歷史趨勢。
想想漢室鼎立之前,關中被稱為什麼?
——老秦!
關中出身計程車卒青壯,在戰國時期,被稱為‘虎狼之師’!
這麼一想,關中士卒質量穩步下降,也就是可以預見的事了。
——在漢室鼎立之初,中央徵召士卒青壯,家裡的父母長輩作為‘過來人’,還會滿懷期翼的告訴兒子:爭取殺兩個人,或許能謀個官爵!
但到了下一代,父母給即將出徵的兒子做的囑咐,可能就是:爭取奪兩個首級,看能不能換點賞賜。
再到下一代,等漢室對軍功勳爵名田宅制度的摧毀工作接近尾聲,武帝豬爺都到了不得不推出‘武功勳’,以激發百姓送青壯上戰場的激情之時,關中良家子退出歷史舞臺,也就成了歷史的必然。
說到底,這並非是漢室在關中的冬訓做的不好,而是二十一級軍功勳爵名田宅制度,對軍隊士氣的鼓舞作用太大。
大到了封建時代,再無取代之物的地步!
所以從歷史的客觀角度上來講,漢室的國民軍事素質建設,實際上已經減緩了關中良家子,即原‘老秦銳士’的戰鬥力減退速度。
現在,柴武還能看見自己率領的大軍,大都是操著關中口音的長安、豐縣青壯。
等再過個十幾二年,柴武從大將軍的位置光榮退休之後,從長安出發,劍指草原的漢軍將士,則可能很難見到關中士卒的身影。
又再過了幾十年,等劉弘都到了柴武這個年級,變成一個年過半百的老皇帝之時,漢室的軍隊,可能就是由‘內陸地區’的北地、隴右、雁門卒,來接過大旗。
但這一次,判漢將軍李少卿,顯然無法再玷汙丹陽兵,在史書上享受的盛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