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按照秦漢邊地十里一亭,十亭一鄉的防線佈置,就不難看出,邊關每相隔百里置備一人的‘尉’,是個什麼官。
——主掌一鄉之武裝力量的民兵隊長。
那麼尉史,應該就是鄉民兵隊長的副手,專門負責組織民兵巡邏防線。
這樣一個小官,別說是扔到遍地公侯的長安了,就算是在人煙稀少的邊地,也絕對算不上什麼惹不起的人。
——漢官制:縣尉主掌一縣之兵事,秩二百至四百石。
而劉邦的原職務:亭長,則是在鄉一級以下,秩不足百石,被稱為無秩,也被稱為斗食。
而在亭長以上的鄉一級,能被稱為‘有秩’,即年俸祿達到一百石級別的,只有兩人。
——嗇夫,以及遊繳!
很顯然,‘鄉尉’一職低於縣尉,在同一級的鄉級單位中,也同樣不屬於‘有秩’的體制內人員。
說白了,鄉尉和亭長都是無秩,只是鄉尉比亭長稍高半級,能管十個亭長而已。
既然‘尉’都是無秩,那作為副手的尉史,自然也是不入流的小角色了。
——頂天了去,尉史的級別也不會比亭長高。
從那個雁門尉史被軍臣捕獲的過程也可以看出:尉史,有些時候也可能會補充亭長的空缺,承擔起‘保衛一亭’的職責。
可就是這麼一個和劉邦的起點(秦泗水亭長)平級,芝麻大點的小官,卻在被匈奴單于軍臣嚴刑逼供後,將漢室整個馬邑之謀的安排,都一股腦擺在了軍臣面前!
軍臣得知武帝豬爺對自己的人頭這麼感興趣,那自然是嚇得趕緊調頭,原路返回,一路狂奔回了草原。
至此,留名青史的馬邑之謀胎死腹中,匈奴單于攣鞮軍臣逃出生天。
馬邑之謀過去三年後,匈奴大軍捲土重來,車騎將軍衛青一戰成名,漢匈全面戰爭拉開序幕。
這一次失敗的‘經驗’,就足以道明任何一場誘殲戰的首要關鍵。
——知道的人,越少越好!
起碼不能多到隨便一個阿貓阿狗,都能把整個朝堂廟算都倒背如流的地步。
這一層面的考慮,再加上保密工作的考量,可以說:漢室對此次馬邑戰役提前佈局一事,最好不要讓大河以北的任何一個人知道!
最起碼,秩二千石以下、官郡守以下的人,最好是連一點風吹草動都不要發覺。
只有這樣,才能讓匈奴人感覺不到異常,從而按照漢室在戰前的推演,順利從武州塞跨過,跳進漢室為匈奴先鋒量身定做的包圍圈。
而這樣一來,在最開始堅守武州塞,給身後的馬邑燃煙示警的關卒,便成了毋庸置疑的犧牲品。
很無情,很冰冷,但很無奈——這,就是戰爭的殘酷。
有些人可能會死,有些人肯定會死,但為了來之不易的勝利,即便明知是死,這些人也必須一往無前,恪守自己的使命和職責。
在後世為大多數人所不恥的‘仁不掌財、慈不掌兵’,也正是這個道理。
而現在,對漢室的提前準備毫不知情,為了心中的信念而留守武州塞的七位關卒,要為自己肩上的職責,做出最後一件事。
“欒季、李忡、何不識、魏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