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意志······”
待且居的身影遠的都有些看不見了,先前那幾位士卒才敢從地上起身,褲子都顧不上拍,便招呼著其他勇士,將關牆上的七具屍首掛上了烽燧。
越落後的文明,等級便越為森嚴。
對於他們這樣的普通士卒而言,當著白羊王這樣的頂級貴族,根本沒有他們站著說話的份兒。
··················
在武州塞陷落,先鋒部隊中的白羊部基本整體透過武州塞的次日午後,從武州塞提前撤退的幾十名士卒,也來到了善無城正南方向的山林之中。
須得一提的是,武州、善無、馬邑等城池關隘,互相之間的地理關係可謂是緊密相連。
武州塞位於後世山西省左雲縣,善無則位於右玉縣,馬邑,更是後世大名鼎鼎的朔州市所在。
從地理關係上來講,可以解釋為,有三座山,從北、西、東三個方向,在地圖上夾出了一個‘Y’字形。
北面那座山,在後世被稱之為五路山;東面是後世洪濤山;西面,則是涔(cén)山
對於匈奴人而言,這個‘Y’字形就好似兩條彙集在一起的河流。
雁門郡治善無,便在這個‘Y’的左交叉口,武州則在右。
這條由‘兩河’匯聚在一起形成的‘Y’字,便在馬邑作為盡頭。
三山從三個方向夾出了裡面的‘Y’字形平原,而在這三座山外,也有幾處重要的戰略要地。
和這個‘Y’字形隔著東面那座洪濤山的,正是二十二年前發生白登之圍的戰場——平城(後世大同市)。
西邊這座涔山,更是匈奴人不可能跨越的區域——在這座山的山脊之上屹立著的,正是趙長城的西半段!
這段長城大致從後世清水河縣東南起始,以接近四十五度角向東南方向延伸,一直到馬邑以南七十里的長城缺口處,即樓煩縣(後世寧武縣)為終點。
而北面的五路山以北,則是如今的匈奴單于大帳所在地:鹽澤。
這樣一來,馬邑戰役的主戰場就非常清晰了:匈奴人試圖從這片‘Y’字形平原的兩個上角進入,而後進逼馬邑。
而漢室則打算在匈奴人進入這個‘Y’字平原之後,將匈奴人的退路堵死,使其無法從‘Y’字的兩個上角回到草原。
這或許有些奇怪。
既然是‘Y’字平原,那匈奴人應該有兩條進軍路線,以及兩條撤退路線才是?
從地理位置來看,無論匈奴先鋒是從五路山以東的武州方向,還是五路山以西的善無方向進入‘Y’字平原,確實都沒有問題。
——反正都是從五路山正北方向的鹽澤出發嘛,終究還是要去鹽澤正南近二百里處的馬邑,從哪個方向繞過五路山都可以。
但實際上,匈奴單于大帳之中,從來沒有出現過哪怕一句‘要不從善無走’的提議,漢室對馬邑戰役的安排,也沒有往善無方向派去一兵一卒。
原因很簡單:由北面的五路山、西面的涔山、東面的洪濤山圍成的這個‘Y’字形,並非是全然平坦、均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