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折蘭部族‘出發之前就以戰死為首要目標,以死之前多殺幾個敵人為次要目標’的作戰方式,在人類歷史上出現的次數,都可謂是屈指可數。
滿打滿算,古希臘斯巴達軍隊算一支,新時代人民英雄軍算一支,島國二十世紀的天皇軍隊算一支。
完全將死亡置身事外,為了某一目標而甘願獻出生命的人,或許在在人類歷史上數不勝數。
但除了以上這三支部隊之外,人類歷史上,幾乎不可能有第五個部隊,完全由‘無條件不怕死’的戰士組成。
——人類歷史上第四支不懼死亡,以死亡為榮耀,且人人向戰的非人部隊,便是公元前二世紀,存在於匈奴草原的折蘭人!
如果親眼看到折蘭人參與的戰爭,並碰巧目睹了死亡衝鋒之後的場景,後世人或許會驚詫道:這不是後市影視劇裡,就算重傷也要拉一個墊背的天皇兵嗎?
沒錯。
在死亡衝鋒的狀態下,癲狂的折蘭士兵不會再有任何理性、人性的思考。
揮舞著手中的武器,投擲著手裡能拿到的一切硬物,甚至於用牙、用指甲撕扯敵人的血肉時,折蘭戰士腦海中想的,只有衝鋒前,薩滿祭司們做出的承諾。
——戰鬥吧!
——衝鋒吧!
——多殺幾個敵人,然後光榮的回到雕神的懷抱吧!
——每殺死一個敵人,就能得到雕神賜予的一片滿地乳酪的草原;殺死十個敵人,就將得到雕神賜予的一個國度!
——雕神會保佑你們,擁有鷹鵰一樣鋒利的利爪、銳利的眼睛,以及永遠都不會退卻的勇氣!
在這種洗腦式的戰爭動員之下,每一個折蘭部族的戰士,都會變成一個嗜血的殺人狂!
即便是在草原上,折蘭部族也是著名的‘劊子手聚集地’。
就連每年五月的蹛林大會,折蘭部族在大多數情況下都不會參加。
不是因為不屑,也不是因為不想,或是其他的原因。
僅僅只是因為在蹛林大會之前,其他的部族會親自找上折蘭王,祈求他‘放自己部族的勇士一命’。
這種情況下,就連身為單于的冒頓,也只能出於‘別讓折蘭部的殺人狂們把蹛林大會的參與者都殺了’的目的,委婉的要求折蘭王‘看看好戲就行了’。
再加上折蘭部族不事畜牧,其部眾和古斯巴達人一樣,從小都接受徹底的戰鬥技能訓練,其餘一切都由單于庭直接負責,就使得對於‘別參加蹛林大會’的提議,歷代折蘭王也持有預設態度。
——爺們兒吃喝拉撒都是單于養著,要牧畜、草場又沒用!
結合此間種種,也就不難想象出:由匈奴單于庭為主導的戰爭,會是怎樣的景象了。
作為單于庭鎮壓幕南的三駕馬車,折蘭、白羊、樓煩三部當仁不讓。
只要單于庭的王帳出現,那戰鬥就必然不會缺了這三個部族的大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