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連差點把劉邦摺進去的白登山平城一帶,都比馬邑靠北百餘里!
在聽到這句話的一剎那,劉弘便滿帶著疑惑,望向了單膝跪在堪輿之上的柴武。
就見柴武話頭一滯,面帶苦澀的解釋道:“陛下或以為,今吾漢家之北牆,乃秦所築之長城?”
聽到這句話,劉弘面上驚訝更甚!
卻聽柴武滿帶著屈辱和遺憾,將手指向了地圖上代表馬邑的黑點,而後在這個黑點以下,從左至右劃了一條凹線。
“隴右、北地及燕北,北牆卻乃秦長城;然代地之北牆,卻非為秦之長城,而乃戰國故趙所築之長城。”
“代地之秦長城,乃於雁門以北,趙長城,則於秦長城以南百里百餘里;於馬邑至雁門為最闊,相距二百里。”
說到這裡,柴武大概在堪輿左上角外點了個點:“此乃雲中,位秦長城北百里。”
“秦長城西起隴右,至雲中,圍雁門而北延;趙長城則自雲中而南折。”
聽柴武這番講述,劉弘對如今漢室北牆防線的認知,又更加具體了些。
簡單來說:代北地區,有更靠北的秦長城,及相對靠南的趙長城兩道北牆,作為防線依仗。
而從柴武話中的意思來看,代北地區的秦長城,很可能無法起到真正的防線作用,反倒是位於趙長城外的馬邑!
這就讓劉弘有些搞不懂了。
馬邑在雁門以南?
照這麼說,馬邑怎麼可能會成為前線,甚至是位於‘北牆’以外的一線?
馬邑以南,不還有雁門郡作為緩衝嗎?
看著劉弘臉上揮之不去的驚詫,柴武終是再搖了搖頭。
“啟稟陛下。”
“戰國之時,雁門本非趙國所有,乃趙國同東胡所相商之‘不戰地’;未得趙國答允,胡不得遊牧雁門。”
“趙國亦同:若趙卒出馬邑而踏雁門,則為胡視作宣戰。”
“及秦皇一統六國,趙長城廢,秦新建長城於雁門北,乃令草原諸胡不得南下牧馬,雁門即為秦土。”
“後太祖高皇帝立漢國祚,關東多有諸侯不恭事;高皇帝御駕平亂,則北牆之地多為草原諸胡侵蝕。”
“至燕王臧荼、盧綰先後叛漢,代相陳豨謀逆,燕代之地便多為匈奴所覬覦。”
“太祖高皇帝同狄酋冒頓平城一戰,便乃為雁門、代郡多受匈奴侵擾,故起之。”
聽到這裡,劉弘就大概明白是怎麼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