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然,等之後成本漲的比出售價還高,那可就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了。
具體到劉弘推行的糧票,也是一樣的道理。
——百姓之所以在過去,願意將手裡的糧食賣給糧商,預設糧商‘把自己的糧食加價賣還給自己’,就是因為個體儲存糧食的成本太高,百姓無力承擔。
也就是說:糧商掙得根本就不是什麼差價,而是‘替百姓集中儲存糧食’的管理費。
現如今,少府披著糧食保護價政策的皮,實際上,就是取代了過去糧商所佔據的位置。
光此一點,就足以保證少府府庫存糧和糧票之間的金融關係,會處在一個絕對安全的範圍之內。
原因很簡單:百姓之所以將糧食賣給少府,就是因為自己無法儲存!
既然百姓無法儲存,就必然不會出現‘某個百姓將手裡所有的糧票,兌換成幾百上千石糧食’的事。
所以,劉弘才敢冒著將近三倍的本位槓桿風險,推行如此鉅額的糧票。
要是在後世,證券發行紙幣的面值,通常都不會超過黃金儲存的十分之一。
但幸運的是,糧食不是黃金,幾乎不存在被擠兌的可能性。
這也是劉弘決定以糧食本位投石探路,為將來的貴重金屬本位打基礎的原因。
——相較於價值極高、極易儲存的黃金,糧食的擠兌風險小到了可以忽略不計的地步。
這二來,就是如今這個時代,還沒有後世的全民資訊化,沒有絕對透明的資訊傳遞。
簡單來說:在後世,政權之所以只敢發行黃金儲備十分之一以下價值的紙幣,除了規避擠兌風險的意圖外,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黃金儲備量絕對透明。
哪個政權儲備了多少黃金,幾乎是人人都能從搜尋引擎查到的資料。
自然而然,紙幣發行也就失去了操作空間。
但在此時,‘少府究竟有多少糧食’這件事,知道的人卻不會超過三位數。
這也是糧食本位,較之於黃金本位的另一大優勢:當糧食的量達到一定數量之後,就很難透過肉眼,推斷出其大概分量。
——要知道一石粟米,可就是後世的三十千克!
一萬石粟米,就是後世的三百噸,堆在一起,那就是一座小土球!
在這種情況下,別說讓如今的漢人透過肉眼,判斷眼前的小山有沒有一百萬石了,哪怕是後世的文化人,精通數學、物理的知識分子,也很難憑藉肉眼做到。
也就是說:無論少府有沒有四萬萬石糧食,只要劉弘能保證,少府儲備的糧食,能勉強壘砌一座足以讓百姓瞠目結舌的小山,就沒有人能知道,少府發行了四萬萬石的粟米糧票,但粟米儲備卻只有一萬萬五千萬石。
對於此時的百姓而言,一座四萬萬石粟米堆成的山,和一萬萬石粟米堆成的山,都是一樣的。
都屬於‘連呼臥槽’的程度。
所以,劉弘憑藉一萬萬五千萬石的粟米儲備,就敢發行四萬萬石粟米的糧票,其實就是仗著資訊不透明,撒了一個小謊。
就和前年那次糧價鼎沸,劉弘揚言‘少府有幾百萬石糧食’,之後又把敖倉的存糧搬進關中一樣,這次,劉弘也同樣對外宣稱:少府存糧近十萬萬石!
反正沒人能看到少府的賬本,真要去一點點稱量,劉弘也任得那個槓精稱到老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