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的道理:少府掌天下平準、均輸之事,但掌控關中各地市集的內史,同樣有能力插手少府的業務。
說白了,雖然漢九卿各司其職,但哪怕把其他八個部門全部撤裁,內史都能保證行政秩序能正常運轉。
——這就很恐怖了!
國家某一個分部門對絕大多數國家部門具有影響力,並隨時能取代其他部門的作用?
這樣的部門,有一個丞相府,就已經足夠讓劉弘頭疼的了···
其實內史成長為這般怪異的模樣,也不是劉邦的本意——最開始,內史確實只負責農耕之事。
但後來,情況就一點點發生變化了。
為了完成劉邦‘授民田爵’的任務,內史順理成章的拿下了關中田畝丈量、分發,關中百姓建檔立戶的工作。
看上去,內史的職權並沒有因為‘授民田爵’而發生什麼變化,但實際狀況,卻往往於預想有很大的出入。
為了保證授田工作中的治安,內史順理成章的掌控了‘備盜賊都尉’,這個如今只有六百石等級,在漢初卻享有真二千石級別的重要部門!
之後,為了保證關中百姓戶籍的順利建立,內史又曾在一段不斷地時間間隔內,享有了自由出入皇家檔案室:石渠閣的權力。
再後來,商人的問題出現,長安建九市;而九市的掌控權,也再度被掌控長安治安的內史攬入懷中。
就這樣,內史作為一個區域農業部門,一點點具備了軍、政、商各方面的職權,配合著關東逐漸脫離長安中央的實際掌控,使得內史,成為了漢九卿唯一一個‘名為九卿,實為假相’的龐大部門。
而歷史上無數的經驗都告訴劉弘:越是龐大的部門,行政效率就會越低下,裡面的齷齪就會越多,文官集團可操縱的空間就會越大。
但內史的問題,卻也不是能透過削奪職權、使其重新迴歸到單純的農業部門,就能解決的。
存在即合理。
既然內史能在漢興不過二十年後,順理成章的攬奪軍、政、商等各方面權力,就已經在某種程度上證明:內史的運轉,需要這些權力作為保障。
如若不然,漢室朝堂也不會允許內史這般肆無忌憚的攬權,卻又對其視而不見。
既然權力已經被內史吃進了肚子,也很難再從內史手裡摳出來。
所以,解決內史問題的辦法,就只剩一個了。
——分割。
這也屬於絕大多數時代,皇帝對某一群體無可奈何,又如鯁在喉時的操作模式。
內史的分割,劉弘其實可以在歷史上找到參考。
在歷史上的景帝時期,內史被改為大農,於此同時,景帝又設立了大農的平行機構:大內,將內史的財政權剝離。
之後的武帝一朝,已更名為大農的內史更是被正式瓦解。
——改大農為大司農,全掌天下農耕事,另立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為三輔,剝離大農的行政權。
再將中尉更名為執金吾,從內史中剝離而出,使得內史的軍政權也被剝離,自此,內史才便向迴歸漢初,那個單純負責農耕的部門執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