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說來,劉弘挑選帝陵地址的原則,也就很明顯了——地形、地勢越符合經濟、人口發展,就越好!
所以,雖然劉弘嘴上說‘一起去霸水以東、渭水以北、馬泉以西’勘察,但劉弘地御輦,卻是徑直向著霸水的方向駛去。
至於劉弘給出的理由,也是十分不要臉:自長安東行四十里是霸水,再行六十里,就是新豐;朕欲遴帝陵之所,自當至新豐祭祖。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長安方圓百里範圍內,幾個重要的縣級行政單位。
長安城以北三十里,幾乎都是高皇帝長陵、惠帝安陵的輻射區域,兩座帝陵,再加上自發前去守靈的寺人內宦、文武大臣,幾乎就見長安城以北五十里給佔據。
長安城以西,則屬於關中開發較為落後的區域,即武帝一朝‘右輔都尉’轄區。
以南百里,最重要的,是前秦時期的軍事重鎮:藍田縣。
而長安城以東,則有一座長安附近百里最為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新豐。
‘新豐’這個縣的由來,說來還有些玩鬧的意味。
眾所周知,漢太祖高皇帝劉邦,本身是沛郡豐縣人,雖然劉邦本人在情感上,更偏向於豐縣隔壁的沛郡郡治:沛縣,但無奈劉邦也有著和後世年輕人一樣的困擾——老爹不理解啊···
劉邦討厭自己的籍貫地豐縣,自然是因為起事之初,沒有得到豐縣人的支援;但作為劉邦的父親,太上皇劉煓(tuān)自然更喜歡生活了一輩子的豐縣。
對於兒子討厭豐縣,老劉頭自然是沒法說什麼,但在劉邦登基之後,老劉頭卻是在長安城內過的很不開心。
劉邦自然是困惑不已,問老爹什麼情況,老劉頭只好委屈巴巴的說:你爹我想豐縣了···
對於老爹‘思念家鄉’的苦衷,作為兒子的劉邦自然不可能置之不理;但自己都做了皇帝,還把老爹扔在關東的鄉下也不是回事兒。
怎麼辦呢?
小機靈鬼劉邦靈光一現,做出了一個十分霸氣,且只有帝王才能想出的辦法。
——老爹不是想豐縣了嗎?
那兒子就把豐縣給你完完整整搬過來!
說幹就幹——為了緩解老爹的思鄉之情,劉邦特地派人前往位於楚地的豐縣,將豐縣的大小布局完完整整的記錄下來,並在長安城以東百里的位置,原模原樣複製了一座新的豐縣。
為了老爹能在新豐體會到和豐縣一樣的風土人情,劉邦甚至下令:將豐縣所有人遷入新豐居住。
就此,原本位於關東楚國境內的沛郡豐邑,被劉邦完完整整的‘剪下貼上’到了長安城附近,成為了新的豐縣。
而‘新的豐縣’,也就是‘新豐’之名的由來。
在人生最後幾年,太上皇劉煓便基本居住在新豐內櫟陽宮,每過五日,劉邦便會從長安城前往百里外的新豐,於櫟陽宮拜會老爹。
在劉邦駕崩之前兩年(公元前197年),太上皇劉煓崩於櫟陽宮,最終葬於新豐附近的‘萬年’。
也正是由於太上皇劉煓的存在,使得漢室開國皇帝劉邦的廟宇,並不似其他朝代那般被稱為‘太廟’,而是稱為高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