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若敗,陛下或···”
將種種可能性一一列舉在朝堂百官面前之後,令勉稍停頓片刻,待等大部分人都消化了這部分資訊之後,才又鄭重一拜。
“臣愚以為:今國庫、少府皆空虛,邊關將士衣不遮體、食不果腹,劍弓弩矢皆老舊;更苦無良騎多載。”
“夫戰,無外乎天時、地利、人和,此值春耕將至之際,此天時在夷。”
“出關作戰,吾漢家無有精騎,無從辨向;於關內戰,則有百姓顛沛流離之虞,此地利在夷。”
“去歲關中糧價鼎沸,天下皆有所波及,百姓民不得安生,此人和在夷。”
“天時、地利、人和俱在夷,貿起戰事,臣恐勝算,將不足一成···”
對於令勉所言,劉弘雖然並不十分認同,但也還是點了點頭:“令郎中所言,諸公以為如何?”
說到底,令勉這種誇張的形容手法,是唯一能讓漢家臣子認識到戰略劣勢的方法——只要令勉將真話:‘有三成勝算’說出來,那這場仗,漢室朝堂是真敢打的!
——當年劉邦御駕親征,可是率幾萬先鋒,就敢深入草原的!
劉弘也不知道該說這是漢人血性的象徵,還是盲目自信了···
總而言之,令勉所言基本符合劉弘地預期:讓朝臣百官認識到貿然開戰的弊端,從而預設暫時祈和,安心種田攀科技樹。
“郎中令何以漲他人志氣,滅自家威風?”
不出劉弘所料,周勃這根攪屎棍果然跳了出來:“若老夫所記無謬,陛下曾言郎中令當於明歲轉任飛狐都尉?”
陰陽怪氣的瞥了一眼令勉,周勃對御階上的劉弘稍一拜:“臣老朽,還請陛下代為解惑:如此懼戰之人,當真可負邊牆守衛之重責?”
饒是早有預料,劉弘地面色也是無法遏制的僵硬起來:“那依太尉之見,朕該當如何?”
周勃卻好像完全沒有品味到劉弘話裡的陷阱,只自顧自道:“臣愚以為,此狄酋冒頓將亡之際,匈奴必將大亂,此誠吾漢家報仇雪恨之良機!”
“臣懇請陛下恩允,臣願領兵十萬,與狄酋決戰!”
有那麼一瞬間,劉弘隱約覺得不知為何,周勃好像真的很渴望領兵出戰?
但與此同時,劉弘也基本確定匈奴使團的過分要求,與周勃脫不開干係。
周勃究竟想幹什麼?
到此時,‘因病告假’而未出席朔望朝的陳平,才再度出現在劉弘地腦海之中。
陳平告假,和周勃請戰之間,是否有什麼必然的聯絡?
但毋庸置疑的是,劉弘跟陳週一黨的政治博弈,已經和漢匈外交徹底卷在了一起。
該從何下手,如何破局,才能在保證壓制陳週一黨的同時,不被匈奴人佔了便宜···
“臣懇請陛下,念在太祖高皇帝之面,允臣之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