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少帝成長計劃> 第0276章 宿麥補種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0276章 宿麥補種 (2 / 5)

真正的原因是:關中的糧食,並不單單要供給關中,還要從簫關送往北方,以及從函谷關流如關東。

自秦憑藉關中之利豪取天下時起,關中在天下人的印象中,就是膏腴之地,天下糧倉。

究其原因,除了關中得天獨厚的地理、氣候優勢,以及鄭國渠等水利設施外,便是關東、北方糟糕的農耕環境了。

北方自不用說——隴右、北地可耕作土地太少,燕、趙多山丘,上、代二地,更是在漢室受法律認可,連秸稈稅都要少收的貧困地區。

關東也好不到哪裡去——南方遍地沼池,沿海土地鹽鹼化,絕大多數地區都很難憑藉自身,達到自給自足。

所以每一年,關中都有將近二萬萬石的粟米會流如關東,以達到糧食市場的相對平衡。

關中人口占天下人口的三分之一,卻要承擔天下糧食產出的一半以上!

不嚴謹的說:當關中只能自給自足的時候,關東幾乎必然會鬧起糧荒。

敖倉存在的意義,便在於此——只有敖倉充盈,關東百姓才會安下心。

因為敖倉有糧,就意味著關中不缺糧!

關中不缺糧,就必然會有糧商,將一車車糧米從函谷運出,售賣於關東各地。

而今年,算是漢初不常見,卻也不是第一次的‘意外狀況’——關中的糧產,只有往年的三分之二,也就是三萬萬石左右。

這點糧食產量,別說供給關東了,光維持關中人的生存和朝堂的正常運作,都顯得有些吃力。

若有無良商賈再趁機搞點事,糧價頓時就會像後世的比特幣一樣,蹭蹭蹭漲到天際!

而這個狀況,劉弘早就預料到;所以才有後來的糧食保護價政策,以求在這種糧食供應量,剛好接近需求量的時候,避免人心動盪。

至於將敖倉的糧食暫時拿出來,倒也不是劉弘真的想要把這筆糧食吃掉,而是預防百姓因糧食歉收產生恐慌,從而將自家產出的糧食都囤在手裡。

巘戅玩吧戅。——關中一年的需求是三萬萬石,關中今年的產出,也堪堪達到三萬萬石!

如果真的發生百姓大面積囤積糧食的狀況,那到了年底,關中必然會沒糧可吃。

——糧食的儲存,是需要成本,需要技術的~

如果老百姓能憑藉自己那棟破院子,以及老婆孩子搭手,就將幾噸糧食儲存一年,那糧商這種群體早就滅絕了。

事實是:百姓每年種出數百石糧米,卻根本沒有能力長期儲存。

久而久之,糧商這種群體應然而生,憑藉龐大的財力,建立起一座座專門用來儲存糧食的倉庫,倒騰糧米。

攫欝攫。自知無法儲存糧食的百姓,也只能認下自己所種的糧食,在糧商手裡放了幾個月,回來就貴好多錢的現實。

——誰讓糧商有本事,能負擔得起糧食儲存的成本呢?

但今年,狀況就不一樣了。

和歷史上每一次時局動盪一樣,老百姓只要感覺到某物價格要漲,就必然會下意識的大量囤積。

後世花花國核洩漏,天朝老百姓瘋狂囤鹽,就是這個道理。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