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未央宮。
時隔將近一年,劉弘終於第二次見到了代王劉恆之母舅,歷史上因矯詔而活活被唱輓歌‘唱死’的車騎將軍,薄昭。
對於滎陽敖倉一線,劉弘談不上有多擔憂。
只是申屠嘉麾下的一萬五千人,在面對二十多萬叛軍之時,顯得有些讓人不安罷了。
即便如此,劉弘也可以派強弩都尉前去增援。
而劉弘之所以將此事,交付到了即將移封為梁王的劉恆之手,主要是因為另一樁顧慮。
陳平、周勃死去,悼惠王諸子反叛一事,實際上已不大可能再有變數;或者說,在劉弘回到長安的那一刻,齊王劉則,以及劉章為首的悼惠諸子,其敗亡就已經進入了倒計時。
但漢室不是匈奴,不奉行贏家通吃,輸家失去所有···
對於怎樣才能合理合法的弄死這一門子奇葩,劉弘思來想去,終是隻能從歷史上的事件找靈感。
歷史上的吳楚之亂,隨著周亞夫奇襲淮泗口而宣告結束;但作為叛亂髮起者的劉濞,卻並沒有被周亞夫擒拿。
——劉濞選擇了棄軍遠逃至百越,最終被東越獻頭於漢庭。
或許乍一看,劉濞之死是‘死有餘辜’;但若是深究其內因,無疑就能將劉弘此時的困惑詮釋清楚。
——東越王之所以殺劉濞,那是因為長安朝堂‘威逼利誘’!
但在劉濞的人頭送到長安,並被驗明後,猜猜景帝是什麼反應?
——景帝當場就悵然而淚下,對左右說:若吳王乖乖來認錯,我怎麼可能忍心治罪呢···
也就是說,若是劉濞在睢陽城下被俘,最終被周亞夫押至長安,那劉啟很有可能要忍著噁心,讓劉濞在長安某座冷僻的院落,在軟禁中度過餘生。
而對於劉濞死於百越,劉啟雖做出了一副‘何至於此’的哀痛模樣,但心底裡,指不定有多高興呢!
再往深處挖,甚至不排除劉濞之所以能從睢陽城下脫身,是因為周亞夫知曉景帝劉啟的顧慮,所以故意放走。
到後來,景帝自感時日無多,又因粟姬那一聲‘老狗’而廢太子劉榮,以膠東王劉徹為儲時,周亞夫更是與景帝劉啟之間翻了齷齪。
而後不久,周亞夫就因‘私藏甲冑,似圖謀不軌’而被捉拿入獄,最終絕食而死。
對於當朝丞相,前任太尉,曾立下平定吳楚之亂這般功勞的周亞夫,劉啟也並沒有因其絕食而死流下哪怕一滴鱷魚的眼淚,而是毫不留情面的說下了一句:次泱泱者,非少主之臣···
“景帝殺周亞夫,會不會是因為周亞夫知曉劉啟放走劉濞,劉啟擔心因此而留下汙點?”
越想,劉弘就覺得越有可能!
能為了國家利益,眼睛都不眨的腰斬自己的老師,還說出一句‘吾不愛一人以謝天下’的劉啟,做出這種殺人滅口的事,好像也不是沒有可能。
——輸個棋都能拍死對手,何況秘密被第二個人知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