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各懷鬼胎,卻又像是在專心致志的考慮棋局,滿臉沉思。
看著陳平思慮萬千的臉龐,劉弘將杜氏的事暫且放下,決定直奔主題。
“唉···”
誇張的一聲嘆息,將所有人的目光吸引過來,劉弘便搖頭感嘆道:“先皇父駕崩以降,呂氏便日益驕妄狂縱;太后年老,勿能視政,呂氏逆賊更屢頒亂命,以亂朝綱。”
“太后勞苦終生,未曾相,竟遭不屑子侄連累,沾得汙名!”
“每念及此,朕無不痛心疾首···”
看著劉弘哀愁的流下兩滴淚,陳平趕忙正襟危坐:“陛下所言甚是!”
對陳平而言,這才是今天的戲肉!
呂氏的問題,雖然早在第一次常朝之上就已經定性,但小皇帝輕飄飄幾句‘逆賊’,根本無法讓誅呂集團安心。
唯有白紙黑字紅璽印,肯定諸侯大臣清掃呂氏合法性的詔書,才能讓誅呂集團安心——有了明詔,呂氏便不可能被平反。
如若不然,劉弘就是朝令夕改!
要說陳平真有什麼把柄在劉弘手上的話,也只有誅滅諸呂之事,勉強算一個。
至於‘上非惠帝子’這件事,早在汝陰侯‘羞愧自盡’,東牟侯‘天打雷轟’時,就畫上句號了。
聽小皇帝的意思,似是要給呂氏之事蓋棺定論?
對陳平而言,這無疑是重大的利好!
不過,作為一個出色的政治人物,陳平自然清楚:政治談判,其實就是利益交換。
雙方都咬牙付出某個不太想付出的東西,以換取自己夢寐以求的東西,然後暗地裡咬牙切齒,明面兒上和顏悅色的說一聲‘合作愉快’。
小皇帝提出徹底釘死呂氏的棺材板,其所圖自然也小不到哪裡去。
果不其然,劉弘下一句話,就印證了陳平的猜想。
“諸侯大臣奉詔討賊,朕心甚慰!”
口頭肯定了諸侯大臣誅滅諸呂的合法性,劉弘便提出了自己的訴求:“今呂氏盡除,呂氏禍政之亂命,亦當清除;因呂氏之命而罷官丟爵者,亦當官復原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