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劉弘思慮著凝視自己,秦牧面色再一苦,頓時手足無措起來。
過了許久,見劉弘依舊是那副困惑的目光,秦牧長嘆一聲,便跟劉弘說道:“陛下當之,吾漢家軍制,乃行什伍之制···”
這倒是在劉弘地知識範圍內了;什伍之制,同樣早在戰國中期,就被廣泛的應用與軍隊建制之中。
每五人為一個‘伍’,其中一人為‘伍長’,時稱為伍佰。
二伍為一什,主官稱為‘什長’。
五什為一屯,主官‘屯長’。
二屯為一曲,主官‘曲侯’;因手下共有士卒百人,在戰國時也被稱為‘百長’;曲候往上,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軍官,擁有一定的決策權。
五曲為一隊,主官‘隊率’,也成為‘司馬’;漢野戰軍最基礎的單獨作戰單位,戰爭中,再沒有準確命令下達時,擁有對戰鬥的完全指揮權。
二隊為一部,主官‘校尉’。
二部為義一軍,主官一般就到達偏將級別了。
什伍之制,因為特有的‘2x5x2···’編制方式,也被歷史研究者戲稱為‘二五之制’。
北軍,就是建制中的最高一級—‘軍’,但因為拱衛皇城的特殊性,人員建制嚴重超標,共擁有八,共計一萬四千餘人。
射聲校尉,就是北軍八校尉中的一個。
劉弘在南營外見到的那位校尉官,就是射聲校尉部的長官。
而秦牧作為射聲校尉甲部司馬,那校尉官就是秦牧的直系上屬!
射聲校尉,應該只有秦牧的甲部,以及另外一名司馬的乙部組成。
在這樣的情況下,秦牧居然對自己的直系上屬抱有血海深仇,則只能說明,兩人之間的事必然不小。
要知道漢室軍隊在編隊時,為了增強將士之間的默契和信任度,通常會將同一籍貫計程車卒分在一起;軍官也基本靠著同鄉情誼,來取得手下士卒的信任。
而此時的同鄉,基本就意味著遠方親戚!
也唯有這種沾親帶故、知根知底的關係,才能讓士卒相信自己的上司不會帶著自己去送死,而是建功立業,奪得武勳。
這麼說來,那校尉官不僅是秦牧的同鄉,甚至大機率是秦牧的遠房親戚!
二人在這種關係下,究竟因為什麼事,才產生的這般深仇大恨?
沒想明白,劉弘只好隱晦道:“射聲校尉似名: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