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達聞言卻是連連搖頭道:“主簿田倉其人雖具儒智,但優柔寡斷,不可不可。”
原來徐達身為三軍主帥,軍中屬下有何能為,他早已是爛熟於胸,故此方能如臂使指百戰百勝。眾將相顧側目,又有幾位將軍上前舉薦人才,都被徐達一一回絕。
湯和一直沒有說話,徐達見狀不僅問道:“湯將軍一直沉默寡言,看來是成竹在胸了?”
湯和微微一笑,略一沉吟這才出列抱拳道:“末將對藍玉將軍的話頗為贊同,然要想蘭州無慮,必要智者千慮勇者無敵,末將這裡舉薦兩人當可勝任。”
徐達聞言雙目頓時放出異彩,開口問道:“是何人?”
湯和略一思索,這才說道:“京師信使,樞密院千戶張溫,此人足智多謀可比康將軍。”
徐達聞言沉吟片刻,點點頭道:“不錯,劉丞相也曾向本帥舉薦張溫,但京師要地不可無良將鎮守,故此此次西征張溫沒有同來。如今張溫恰在蘭州,這是再好不過了。”徐達頓了頓,這才問道:“智者千慮是不錯的,那麼另一人是誰?”
湯和微微一笑道:“太子太保,中書省左都御史,濟州太守張大奎。”
此言一出,眾將不僅交頭接耳。
徐達聞言連連搖手道:“不可不可,張大人命運多磨,如今本帥已奏請聖上將其官復原職。讓他回鄉享福去吧。”原來大奎曾求徐達元帥,自己功成身退再不問軍旅之事。徐達雖是沒答應,但卻記在了心裡。
大奎曾是太子太保,江南通政使。後來因為三十萬兩銀子丟了烏紗,淪為軍中伙頭校尉。但關川河一戰,大奎孤身退十萬元兵,攻破慶陽城大奎居首功,奪取蘭州迫使李思齊降明,三件大功方換來徐達一次心軟,這才上書太祖,替張大奎求情。
太祖接到徐達奏報,心中也是好生為難。這太子太保倒是好說,可這江南通政使如今已是替各地言官奏摺的中轉差事,況且已被胡惟庸接任。張大奎一身本事,來做這個傳話的活計,倒實在是屈才。無奈之下,太祖只得將大奎封作中書省左都御史。剛巧大奎是濟州人,乾脆連濟州太守一併做了。
若是按太祖朱元璋一貫的脾氣,大奎貪贓三十萬兩白銀,腦袋早砍了八百回了。期間雖有重臣求情,但也能看出太祖皇帝對大奎的袒護。若是太祖真想殺人,誰求情都不會保得住大奎的腦袋。
如今湯和舉薦張大奎,徐達卻是連連搖手,一則是大奎如今重傷在身,二則是徐達對大奎的許偌。這許偌雖是無言,但卻重逾千斤。
湯和見徐達不允,這才微微一笑環視眾人道:“擴廓帖木兒勇冠三軍,試問在場諸位何人能擋?張大奎曾將擴廓帖木兒十萬大軍逼退,試問何人能為之?由此可見,要守蘭州,張大奎乃是首選。”
徐達嘆口氣,這才語重心長道:“如今張大奎已是濟州太守,又是左都御史。讓其守城怕是不妥。此刻他重傷在身,不如留其在蘭州養傷。軍中派出侍應及郎中小心看護便是,料來兩個月之內張大人還下不得床。”
徐達明裡不便留下大奎守城,為今之計也只能以大奎重傷在身不能遠行為籍口。
眾將聞言紛紛稱是,湯和更是對徐達佩服的五體投地。大明軍中何人老謀深算?徐達也!
本來徐達打算將康茂才也一併留在蘭州養傷,但康茂才聞聽大軍即日班師的訊息,竟是讓身邊兵士給徐達帶來了一句話:末將蒙聖上恩寵,官至三品同知。如今命不久矣,只望苟活數日,班師回京得見龍顏,康茂才雖死無憾。
徐達命人備了暖車,康茂才這才隨軍一同出發,臨行前楊小虎送來一封信,湯和接過信箋開啟看了一眼,卻是給康茂才的。康茂才傷勢嚴重,無奈之下湯和持了信箋進了暖車,親自讀給康茂才聽:康兄如面,張大奎今生有幸,得識康大哥。雖無金蘭誓言,但卻生死與共。他日再聚首,當浮一大白。
雖是短短几句話,但字裡行間卻是將生死兄弟間的情誼表露無疑。湯和讀完信,再看康茂才,卻見康茂才的臉上留下兩行熱淚,嘴唇輕啟說了一句話:來生再做兄弟。
txt下載地址:
手機閱讀:
發表書評:
為了方便下次閱讀,你可以在頂部"加入書籤"記錄本次()的閱讀記錄,下次開啟書架即可看到!請向你的朋友(QQ、部落格、微信等方式)推薦本書,豐郎謝謝您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