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武俠修真>大明風雲錄之兵鋒殘劍> 第二十七章 北伐中原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二十七章 北伐中原

“稟將軍.五萬軍馬整裝待發.請將軍示下.”傳令計程車卒回來後如實稟報.

甲冑聲響處.常遇‘春’站起身來.轉身對大奎道:“兄弟且在此地安心休息.常某這便去了.”說著便要舉步出‘門’.

大奎出言提醒道:“常大哥此去且幫兄弟一個忙.務必差人到巢湖南的大湖村替兄弟接一個人.”說著大奎向常遇‘春’詳細說及了事情的經過.常遇‘春’滿口應承下來.隨後便出了大廳.‘門’外數名將校早已恭候多時.常遇‘春’帶著人出了太平府衙‘門’策馬直奔江邊碼頭.

大奎此時卻真覺得有些睏倦了.當下餘錚安排了房舍飲食.大奎吃飽喝足後便即早早歇息.大奎心中計議已定.等到潘夫人攜子過江.大奎尚要趕遠路.

大奎心中急切的想早日趕回泉州.因為朱守仁提供的名單尚需與潘磊的兩相對照.如果兩相‘吻’合.那麼將江南元朝餘孽連根拔起便是指日可待了.不用多久.吳王即回舉兵北伐.到時江南空虛.若是這些元朝‘奸’黨趁機舉事.那麼必將使吳王大軍南北不得兼顧.一旦發生兵變.那麼大明剛剛穩固的江南之地.勢必又要烽煙四起…….

太平府建陽衛的長江碼頭上早已備齊大小戰艦近千艘.吳王勵‘精’圖治未雨綢繆.此刻便顯出高明來.據說這是軍師劉伯溫的授意.

劉伯溫.名劉基字伯溫.劉伯溫自幼聰穎異常.天賦極高.在家庭的薰陶下.他從小就好學深思.喜歡讀書.對儒學經典.諸子百家之書.都非常熟悉.尤其對天文.地理.兵法.術數之類更是潛心研究.頗有心得.他的記憶力非常好.讀書一目十行.過目成誦.而且文筆‘精’彩.所寫文章非同凡俗.他14歲時入處州郡學讀《‘春’秋》.17歲師從處州名士鄭復初學習宋明理學.同時積極準備科舉考試.天生的稟賦和後天的努力.使年輕的劉伯溫很快在當地脫穎而出.成為江浙一帶的大才子.大名士.開始受到世人的矚目.他的老師鄭復初就曾對劉伯溫祖父說:“他日這個孩子必定會光大你家‘門’楣.振興劉氏家族.”西蜀名士趙天澤在品評江左人物時.將劉伯溫列為第一.將他與諸葛孔明相比也可以與我象比了.說劉伯溫他日一定會成為濟時大器.

劉伯溫果然是人中之傑.他於元統元年(1339年考取進士.從此進入仕途.最初.劉伯溫希望為元朝政fǔ效力.透過做官來實現自己的遠大抱負.他在中進士後不久.被任命為江西高安縣丞.後又任元帥府都事.但是他的建議往往得不到元朝廷的採納.他的才能反而受到朝廷的壓制.劉伯溫非常失望.先後3次憤然辭職.回故鄉青田隱居.

劉伯溫隱居青田期間.潛心著述.他將自己的思想和對社會、人生的見解進行了一番總結.創作了著名的《郁離子》一書.而當此之時.全國的形勢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全國各地反元起義風起雲湧.元王朝的統治已搖搖‘欲’墜.但各支反元義軍又互相紛爭.各不相讓.劉伯溫靜觀天下形勢.經過一番分析.認為在眾多的起義軍中.以平民出身的吳國公朱元璋最有真龍天子之氣.他領導的一支紅巾軍才是推翻元朝、建立新江山的隊伍.

公元1360年.義軍統帥吳國公朱元璋兩次向隱居青田的劉伯溫發出邀請.劉伯溫經過深思熟慮之後.終於決定出山輔助吳國公.希望透過助朱氏打江山來實現自己治國平天下的宏偉大志.與當年諸葛亮‘隆中對’相似.劉伯溫初次與朱氏相見.就提出了‘時務十八策’.吳國公一見劉伯溫之後.更是大喜不已.從此將劉伯溫視為自己的心腹和軍師.

劉伯溫出山之後.忠心耿耿地為朱氏政權效力.積極為吳國公朱元璋出謀劃策.他為朱氏制訂了‘先滅陳友諒.再滅張士誠.然後北向中原.一統天下’的戰略方針.而吳國公朱元璋得到劉伯溫的輔助.正是如虎添翼.他基本上按照劉伯溫為他定下的戰略戰術行事.先用‘誘’敵之計大敗陳友諒.挫其銳氣.再於公元1363年在鄱陽湖與陳氏決戰.將其勢力徹底消滅.第二年.又依計將張士誠的勢力消滅.昔日的吳國公朱元璋已是今日的吳王.整軍北伐已是勢在必行.

公元1367年四月下旬.常遇‘春’率五萬‘精’兵渡江.一時間戰旗遮天蔽日千帆競進.

江北十萬元軍望風而逃.待到常遇‘春’攻下無為縣全境.所俘的元兵竟不足千人.常遇‘春’生‘性’嗜殺.他的習慣是但凡俘獲的元兵一概不留盡皆斬殺.

尤其常遇‘春’還有一個惡習.每每攻城略地必會事先告知無關百姓逃離戰地.若是等到城破之時.那麼不管這些沒逃離的百姓是自願不走還是被元兵強留.唯一的後果便是盡皆斬殺.常遇‘春’固然勇武.但他嗜殺的這個習慣很叫人頭疼.吳王朱元璋也曾多次告誡.但常遇‘春’卻是舊習難改.

好在無為縣境內鄉鎮村屯的百姓早已背井離鄉遠離戰禍.不然說不準常遇‘春’還會鬧出什麼‘亂’子.短短一日之間.無為縣已盡歸明軍所有.常遇‘春’趁勢率軍東進.竟將無為縣域與滁州的要道打通.

吳王聞訊大喜過望.隨之拜徐達為徵虜大將軍.率馬步軍二十萬渡江與常遇‘春’會和後一併北伐中原.

並同時釋出北伐檄文通告天下:“自古帝王臨御天下,皆中國居內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國.未聞以夷狄居中國而制天下也.自宋祚傾移.元以北夷入主中國.四海以內.罔不臣服.此豈人力.實乃天授.彼時君明臣良.足以綱維天下.然達人志士.尚有冠履倒置之嘆.自是以後.元之臣子.不遵祖訓.廢壞綱常.有如大德廢長立幼.泰定以臣弒君.天曆以弟鳩兄.至於弟收兄妻.子徵父妾.上下相習.恬不為怪.其於父子君臣夫‘婦’長幼之倫.瀆‘亂’甚矣.夫人君者斯民之宗主.朝廷者天下之根本.禮儀者御世之大防.其所為如彼.豈可為訓於天下後世哉.

及其後嗣沉荒.失君臣之道.又加以宰相專權.憲臺抱怨.有司毒虐.於是人心離叛.天下兵起.使我中國之民.死者肝腦塗地.生者骨‘肉’不相保.雖因人事所致.實乃天厭其德而棄之之時也.古云:“胡虜無百年之運.驗之今日.信乎不謬.

當此之時.天運迴圈.中原氣盛.億兆之中.當降生聖人.驅除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今一紀於茲.未聞有治世安民者.徒使爾等戰戰兢兢.處於朝秦暮楚之地.誠可矜閔.

方今河、洛、關、陝.雖有數雄:忘中國祖宗之姓.反就胡虜禽獸之名.以為美稱.假元號以濟‘私’.恃有眾以要君.憑陵跋扈.遙制朝權.此河洛之徒也;或眾少力微.阻兵據險.賄‘誘’名爵.志在養力.以俟釁隙.此關陝之人也.二者其始皆以捕妖人為名.乃得兵權.及妖人已滅.兵權已得.志驕氣盈.無復尊主庇民之意.互相吞噬.反為生民之巨害.皆非華夏之主也.

予本淮右布衣.因天下大‘亂’.為眾所推.率師渡江.居金陵形式之地.得長江天塹之險.今十有三年.西抵巴蜀.東連滄海.南控閩越.湖、湘、漢、丐.兩淮、徐、邳.皆入版圖.奄及南方.盡為我有.民稍安.食稍足.兵稍‘精’.控弦執矢.目視我中原之民.久無所主.深用疚心.予恭承天命.罔敢自安.方‘欲’遣兵北逐胡虜.拯生民於塗炭.復漢官之威儀.慮民人未知.反為我仇.絜家北走.陷溺猶深.故先逾告:兵至.民人勿避.予號令嚴肅.無秋毫之犯.歸我者永安於中華.揹我者自竄於塞外.蓋我中國之民.天必命我中國之人以安之.夷狄何得而治哉.予恐中土久汙羶腥.生民擾擾.故率群雄奮力廓清.志在逐胡虜.除暴‘亂’.使民皆得其所.雪中國之恥.爾民等其體之.

如‘蒙’古、‘色’目.雖非華夏族類.然同生天地之間.有能知禮義.願為臣民者.與中夏之人撫養無異.故茲告諭.想宜知悉.”

吳王朱元璋此時尚不忘差人將牛羊美酒送到江北常遇‘春’軍中.此時的常遇‘春’哪裡還有時間享用.急急整軍北上意圖趁勢收復廬州.此時才想起大奎的囑託.廬州守備朱守仁已降.收復廬州自不會有什麼為難.大奎曾託常遇‘春’到大湖村接潘夫人及其兒子.直到此時常遇‘春’方才驚醒.險些把這茬忘了.

等到潘夫人母子過江已是三日後.大奎算算日子.若是帶她們母子一路南行勢必耽擱時日.為今之計只能讓潘夫人寫就書信一封帶在身上.而大奎只能將潘夫人母子留在了太平府等候訊息.等見了潘磊將事情告知便是.

大奎攜了朱守仁的名冊與潘夫人的書信.連夜策馬迴轉泉州.朱守仁的降表‘交’由余錚轉呈吳王.這件事卻不是大奎該‘操’心的..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