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奎有些不放心,第二日便獨自來到帳房。賬房管家叫馮三奇,四十許人,因小時家裡遭過火災父母雙亡,而他自己也被燒成重傷,後被鄰里所救逃過一劫。因此面相奇醜,至今沒有女人願意嫁他。
馮三奇人如其名身具奇能。雙眼看著賬本一手打著算盤,其速飛快且無錯漏此為一奇。只要他看過的賬目,事無鉅細過目不忘此為二奇。雙手各持一筆,分寫各家字型此為三奇。
馮三奇原是湯和府上的管家,這宅子被吳王定為張府後,湯和便將馮三奇及丫鬟僕役等幾十號人遣進張府,可以說是對大奎百般照顧了。
此時賬房只有馮三奇在。大奎走進賬房時腳步甚輕,馮三奇恰在櫃檯後低頭理著賬目,對大奎的來到並未知覺。大奎輕輕一咳,馮三奇抬起頭來見是老爺來了,連忙繞出櫃檯過來見禮。大奎輕輕一笑道:“馮管家不必多禮,我來是要問馮管家幾件事情。”
馮三奇拱手回道:“老爺有事儘管問,在下知無不言。”
大奎問道:“府上現在有多少銀子?年關時本官同僚前來送禮的事。”
馮三奇微笑道:“回老爺的話,府庫現有黃金五百餘兩,白銀四千八百兩,絹帛二千匹,玉器珍玩三百餘件。總計約合白銀一萬七千兩。”
大奎聞言大驚失色,馮三奇察言觀色道:“年關時前來送禮的官員約百餘位,所送多是金銀珍玩。”馮三奇一頓又道:“官員間饋贈禮品皆屬正常,小的已經細細查點造冊以備大人垂問。”
大奎從來沒想到自己能有這麼多錢,況且光自己知道的。在隆平宅邸還有萬餘兩白銀,如此算來不是將近三萬兩銀子?大奎想到這裡不禁皺眉,如此一來自己豈不是與貪官汙吏一般無二?
馮三奇笑道:“官場有句俗語說得好:三年州府縣,十萬雪花銀。換句話說,州府縣官銜皆是四品以下況且一年三萬兩,而大人的銀子有一半是吳王賞賜與俸祿,所以說大人心中勿要自責。”
大奎看著馮三奇的臉,不由心裡發毛。馮三奇臉上皮皺糾結,甚是可怖。而他說的話更有些危言聳聽。百姓一年的生活所需不過三五兩銀子甚至更少,而官員一年竟有十萬兩白花花的銀子作為收入,而官宅動則數千兩甚至幾萬兩。這不是貪官是什麼?
“速擬一份名單來,將送禮的官員一一記錄在冊。”大奎要發飆了,不整頓吏治百姓何以安生?自己身為江南通政使,怎麼能任由這樣的事情發生?馮三奇聞言不敢怠慢,轉身進了櫃檯開始埋頭整理名單。大奎在室內踱步,細細想了一下道:“你且在此細細寫來,本官有事過會差人來拿。”大奎說完這句話轉身出了賬房。
大奎隨即招齊馮師爺與四名侍衛及楊小虎,通知大家打點行裝準備南下隆平府。楊小虎不禁問道:“義父,我們為何走的這麼急啊?”
大奎望著眾人道:“本官愧對吳王愧對江南百姓,身為江南通政使卻是毫無作為。今番即將與眾位遊歷江南,還江南百姓一片青天。都去準備吧!”望著眾人離去,大奎不禁感嘆。吳王已經有所暗示,叫自己儘快離京,並說四品以下官員儘可先斬後奏,如此說來自己再耽擱恐怕有負王命。
等到大家收拾齊備,大奎在前廳中讓馮師爺寫了一封奏摺。大概內容既是奏請吳王恩准,在臨安府設立江南通政使衙門,為方便辦案請朝廷允許自行招募衙差二百名。另外大奎奏請吳王收回大奎在應天的府邸及府庫中的金銀,以此表明自己以身作則絕不貪戀富貴。
馮師爺將奏摺一揮而就,大奎看過以後蓋了官印,由許元持了奏摺騎快馬送往吳王宮。
(奏摺起源於清代,但卻是沿襲明代題本與奏本的路數。以下統稱為奏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