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漢笑著問道:“你若學藝何必走這麼遠啊,都說少林和尚個個武藝高強。你為什麼不去嵩山少林寺?”
大奎知道這個老伯是好人,也不隱瞞。便如實相告:“俺在濟州認識了紅巾軍的大將軍湯和湯大哥,他叫俺去天台山飛雲觀找他的師叔‘痴心道人’學藝。所以俺不遠千里前來拜師”。頓了頓,大奎問道:“老伯,俺還不知道你姓啥叫啥那。”
老漢笑道:“老漢姓劉名廣德,今年六十有二,我家老婆子大我三歲,婆家姓李。”
大奎站起身跪倒在地:“劉老伯的救命之恩,俺張大奎記一輩子。”說罷就欲磕頭。
劉老漢忙伸手將大奎拉起來:“孩子,你這是做什麼?快起來快起來!”說著將大奎拉起按在凳子上道:“此去天台山已不遠,你也不要急於一時,不妨在我這裡多住幾日。也好將養一下身子。”
大奎道:“劉老伯的好意俺心領了,俺身體不礙事,這就走了。”說罷起身,拿起床頭的包袱出門便要走。
劉老漢見留不住,便喊來老伴,用布又包了幾張餅塞在大奎手裡道:“這幾張餅留在路上吃,一路多加小心啊。”大奎再也忍耐不住,退後幾步跪在地上。給兩位好心的老人重重磕了三個響頭。然後硬起心腸爬起身來,轉身便走。
身後傳來劉老漢的聲音:“孩子,若有難處再回來。”大奎聽在耳中,臉上早已流下熱淚。
大奎向南繼續走,路上逢人便問。又過了三日,終於到了台州境內。遠遠見到巍巍青山,大奎心裡別提多高興了。
正巧路邊有個茶攤,大奎走上前去問老闆:“大哥,麻煩問個事。天台山飛雲觀怎麼走?”老闆道:“天台山上確是有個道觀,但不叫飛雲觀而叫清虛觀。”
大奎一愣,心想:‘既有道觀,不妨到了再打聽’便又問:“大哥,這清虛觀怎麼走啊?”老闆向南一指:“沿著這條路直走二十幾裡,岔路口向西南有條上山的路。直走便是。”大奎忙拱手致謝。取道向南一路疾行。
天台山東西橫臥數百里,東連丹邱,西接磬安,南臨仙居,北界剡東。因山有八重,四面如一,頂對三辰,當牛女之分,上應臺宿,故名天台山。又因歷代皆有高僧道侶在此修行,故此天台山又有佛宗道源之美譽。
大奎到了山下,抬頭仰望:“俺那娘啊,這山真好啊。”大奎一邊爬山一邊感慨,沿途美景數不勝數。行至半山,抬頭仰望山頂。鬱鬱蔥蔥間飛簷流閣,果有一座道觀。待到大奎行到山門前,已是滿身大汗。
門前臺階上一名清秀道童正在清掃階上的落葉,大奎三步並作兩步過去問道:“小師傅,這裡是飛雲觀嗎?”
道童一笑道:“這裡是清虛觀,你不認得字嗎?”大奎抬頭一看,門樓之下確有三個大字。可惜大奎沒讀過書,不認得。
大奎又問:“這天台山上可有一座飛雲觀?”
道童道:“不曾聽說。”
大奎傻了,心想‘湯大哥怎麼可能騙我’。這小道童一看便只有十一二歲,心道:‘天台山這麼大他哪裡會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