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難發現,這些都是文科專業,
而理科和工科,往往在申請時或者進入學校沒多久就要確定方向了。
只能說,很多文科專業被稱為“水下編筐專業”是有理由的,就業能力是真的鶸,得先依靠只選學校、不定專業的方式把人先忽悠進門。
所以,美國沒有“調劑”的說法,卻有“調劑”的事實。
就比如小羅斯福,
他攻讀政治學、歷史學和新聞學,難道到了大三再轉讀物理學?
那樣的話,前面花的時間就全都白費了。
旁邊的巴特勒不由得勾起一個邪惡的笑容,
“陸教授,你很懂美國嘛~”
陸時說:“我畢竟是《全球高校排名》的主要編纂人,這些門道還是清楚的。再說了,人家哈佛都這麼玩,你們肯定得跟進啊。對了,你們不是要搞常春藤聯盟嗎?”
巴特勒點點頭,
“是。我之前就聽艾略特校長說了,‘常春藤’還是你起的名字。”
早期的常春藤學院只有:
哈佛、耶魯、哥倫比亞和普林斯頓,
共4所。
而4的羅馬數字為“IV”,加上一個詞尾“Y”,就成了“IVY”,英文的意思就是常春藤。
幾人繼續往前走,
路過的學生看到校長巴特勒跟著一個東亞人走在一起,不由得投來好奇的目光。
很快,有人認出了陸時,
竊竊私語四起,
“剛才那個是陸教授吧?我特別喜歡他的《顛倒》。”
“那部戲劇是挺不錯,符合咱們美國。但他的戲劇裡,我最喜歡的還是《是!首相》,把垂垂老朽的英國諷刺得體無完膚。至於,我最喜歡的是《洛麗塔》。”
“對了,他是不是還是咱們學校的董事?”
“何止是董事!新聞學院他也有份。”
“倒也正常。他畢竟是《鏡報》的大老闆嘛~”
……
漸漸地,學生們變得蠢蠢欲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