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德沉吟,
他的目光放到舞臺上,看著菲利斯和歐文表演,說道:“公主殿下請看戴爾小姐如何詮釋洛麗塔,她的表演是有內在邏輯的。”
此時彩排的是最後一幕,亨伯特和洛麗塔的關係已經崩了,
歐文飾演的亨伯特想拉菲利斯飾演的洛麗塔的手,但是被無情地躲開。
伍德說:“看到亨伯特靠近,洛立即覺得緊張、反感,這是感受;隨後,她在心裡想,‘這個男人是不是又要痴纏我?’,這是判斷;在判斷之後才是行動,她向後退,躲開了亨伯特。”
感受→判斷→行動,
這個邏輯鏈是完整清晰的。
而高更的文字,總是缺少其中某一環,甚至某兩環,
讀者在閱讀時肯定滿頭霧水。
再加上語言隔閡,也難怪不好賣了。
而陸時不會有這種困擾,
他對《月亮與六便士》非常熟悉,又瞭解高更的生平,再加上精通法文,所以才沒注意到高更在行文中存在的種種問題。
更何況,高更在陸時心裡本就是半瘋半天才的存在,
其作品晦澀難懂,不是理所當然的嗎?
陸時嘆氣,
他發現,兩本書出版,反而會讓世人加深對高更的偏見。
就像梵高割掉自己的耳朵,並未招來憐憫、認可,而是更多的厭惡。
這有些事與願違了。
伍德無奈道:“讀高更先生的作品,就像在看一個瘋子的狂想。”
陸時說:“或許,高更先生真的有些……”
他指指自己的腦殼。
高更所患的病時常造成高燒,進而影響其意識。
陸時問道:“伍德先生,情況我瞭解了。你此次來找我是想提意見吧?”
伍德問:“公主殿下與我說過,高更先生的畫有很大一部分藏在陸氏博物館,所以我想轉借幾幅給各大書店添作噱頭。當然,這是下策。如果能在館內辦展,同時售書,效果肯定更好。”
陸時點點頭,
“倒是沒問題。不過,高更先生的畫還沒到倫敦,得等幾天。”
伍德也知道情況,
“可以。”
說完,他又有些鬱悶地摸著額頭,沒什麼信心地說:“可即便如此,兩本書加起來能賣上三位數我就謝天謝地了。唉……怕是要被那些書商數落好一陣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