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想起來要帶給我?”
菲利斯說道:“你是大作家嘛,有這麼暢銷的報紙……唔……說起來,陸教授,你的作品是不是要在這上面連載啊?”
小姑娘也察覺不對了。
陸時哈哈大笑,
“我的作品要在《鏡報》連載,我能弄不到報紙?再說了,你知道這報紙是誰主辦的嗎?”
一旁的夏目漱石也跟著大笑。
菲利斯不好意思地低下頭,嘀咕道:“沒想到我獻寶還獻錯了。”
夏目漱石說:“也沒錯。今天的報紙我們還沒看呢~”
他拿起了報紙。
頭版:《最偉大的20名英國人》,
維多利亞女王以壓倒性的票數排在了第一。
陸時問:“別的報紙呢?”
菲利斯舉手,
“我這兒有很多!”
她將包翻過來,各種報紙倒了一桌。
陸時大致掃了掃其它報紙的頭版,都是維多利亞女王的生平,再就是威爾士親王加冕的事,內容大同小異,甚至連文章結構都看不出差異,
換句話說,它們在“吃尾氣”,重複《鏡報》昨天的內容。
陸時嘴角勾起,
“一步快、步步快。”
用膝蓋想都知道,《鏡報》今天的銷量肯定還能破十萬,
這就是差異化的重要性。
另一邊,夏目漱石讀完了關於《最偉大的20名英國人》的文章,說道:“排名跟想象中差不多。只有一點出乎意料,埃米琳·潘克赫斯特竟然排在第三。”
陸時倒是沒有多驚訝,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萬物競發,無數運動和思潮湧現,
女性爭取選舉權便是其中之一,
而《最偉大的20名英國人》作為民意投票,沒有性別限制,倫敦的女性市民們參與的意願自然是空前的,也難怪會把埃米琳·潘克赫斯特投上去了。
夏目漱石問:“這事兒能成?”
陸時攤手,
“我之前說居里夫人會獲得諾獎的時候就表過態,一件事如果能解放生產力,將很難被阻攔。”
對了解社科不深的人來說,這話有點兒難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