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說著,舞臺的幕布再次開啟,
演員們登臺謝幕。
瞬間,在場的所有觀眾起立,巴掌都拍紅了,讓雷鳴般的掌聲響徹劇院。
吶喊聲四起:
“漢弗萊!”
“漢弗萊!”
“漢弗萊!”
……
飾演漢弗萊的歐文不得不一次次向四周鞠躬致意。
陸時不由得有些好笑,
看來,每個時代的觀眾在審美上都大差不差,普遍喜歡急智聰明的漢弗萊。
蕭伯納低聲讚道:“陸,儘管你已經非常出名,但今天過後,這種名氣會脫胎換骨。你的筆名——Lu會成為響徹英倫的存在,也許過不多久,人們便會拿你和莎翁作比較了。”
陸時張大嘴巴,
“這個……”
蕭伯納打斷:“不是拿你和莎翁相提並論,只是拿你和莎翁作比較。”
這兩者有什麼不同嗎?
陸時無語。
不過,他還是能明白蕭伯納想表達什麼。
莎士比亞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劇作家,被譽為“人類文學奧林匹斯山上的宙斯”,藝術特色注重鋪陳、線索、悲喜融合,臺詞中還有大量的內心獨白,
因為這些對美學的追求,導致莎士比亞的戲劇在用詞上有些佶屈聱牙。
而《是!首相》正好相反,
陸時幾乎用純粹的口語來寫臺詞,對角色內心世界的描述更是幾乎沒有,觀眾們只能透過演員的表演來深入角色內心,探尋角色動機。
與《是!首相》相比,連蕭伯納的新戲劇都成了老掉牙的傢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