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單單是為了滿足指揮官閣下的惡趣味,我們可以去製造這些產品,但是我們還是建議用這些加工能力,製造可以飛行的戰艦。我們頭頂有兩百米的海水加岩石,就算是全世界的核憚都扔到這裡。也不能動我們分毫。”
“這可是兩百米深的海底,怎麼飛出去,一出去還不被海水壓扁了。”
“我們可以造一艘可以潛水的航空母艦!當然不是你們地球上的那種航空母艦,我們的航空母艦是可以飛出地球的。”
“那好吧,按你說的辦,不過還是給我造十艘核潛艇吧,就是我之前說的那種,人機兩用的,拿來賣錢,送禮都不錯啊!”
“那好吧,指揮官閣下!在不佔用其他專案進度的情況下。預計完成時間20個月,第一艘完成時間大概在兩個月”
“好吧,兩個月還可以接受。畢竟美國老造一艘要好幾年”
接下來的幾天,林峰一直在這個基地轉轉。這裡幾乎什麼都有。林峰甚至看到了很多非常複雜的數控機床。粒子傳送器,雖然說是萬能機。但是效率太低,只適合做超高精度的東西。比如生產金屬氫就必須用到它,生產晶片也可以,醫療器械更是沒問題。他可以做任何手術。但是你要用他生產機器人,可以倒是可以,但是那就是蝸牛速度了。所以現階段數控機床才是工業生產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老高這裡能夠生產什麼樣的數控機床”
“指揮官,閣下要什麼樣的都可以。以地球標準的資料來看,我們這裡的機床已經屬於天頂星科技了。我們的小型粒子加速器可以實現操控中子。刀具全部是用金屬氫。我們可以做到的加工精度,最低可以比他們高一千倍,”
聽到這裡林峰熱血沸騰了,自己學的就是機械自動化。自己對這個行業再瞭解不過。
自美國在50年代末搞出世界一臺數控車床後,機床製造業就進入了數控時代,中國在六十年代也搞出了第一代數控機床,但後來中國進入了什麼年代,大家都知道。等80年代我們再去看世界的數控機床水平,差距就是20年了,其實奮起直追還有希望,但國營工廠不思進取,到了90年代,我們再去看世界水平,已有30年的差距了。中國改革開放前走的是蘇聯的路子,什麼叫蘇聯的路子,舉個例子來講:比如,生產一根軸,蘇聯的方式是建一個專用生產線,用多臺專用機床,好處是批次很容易上去,但一旦這根軸的引數發生了變化,這條線就報廢了,生產人員也就沒事做了。
20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與美國有十年的蜜月期,數控機床也是那一個時代,進入國人的視線,中國從美日引進了一批數控機床。90年代初,中美蜜月期結束,國際關係的重大變化使機床技術引進遭遇困境,西方各國開始對中國實行長期的技術封鎖,數控機床正是重點。當年蘇聯只從日本東芝搞到四臺九軸數控機床,就讓本國核潛艇靜音效能大大提升,令西方苦心經營數十載、耗巨資建成的反潛探測網毀於一旦,可見機床技術的提升對軍工產業的發展有多麼巨大的影響。
所以美國要懲處東芝公司。由此也可見,前蘇聯的機床製造業也落後了,他們落後,我們就更不用說了。所以說到了90年代,就與國外先進水平差了30年。
進入21世紀,我國機床工業進入高速發展階段。不僅五軸聯動機床技術打破了國外封鎖,而且大連機床於2006年還研發成功了首臺國產九軸五聯動數控機床,使中國具備了高階數控機床的製造能力。其中大連光洋科技的高速高精度五軸立式加工中心還獲得了北京動力機械研究所、哈爾濱東安發動機等軍工企業的訂單。
但從總體發展情況來看,中國高階數控機床技術和國外仍有較大差距。由於國內數控系統的體系結構、高速高精控制演算法、伺服驅動等的綜合差距,使得國內數控系統在高速、高精、五軸加工和智慧化功能方面,相對世界先進水平有明顯差距。
此外,電主軸、雙擺頭、轉檯、奈米精度光柵等功能部件,及整機設計製造的核心技術,也是中國製造高階數控機床的關鍵制約因素。
我國的高階數控機床,大都是購買國外的功能部件,再加上自己的結構件組裝而成的。但是裝配起來之後,在精度、可靠性方面和國外的數控機床還有很大差距。因此造成了這樣一種尷尬的情況:在很多關鍵的工業領域不太敢用國產的數控機床。
比如汽車工業,如果單臺機床出了問題,會對整個生產系統產生影響。再比如航空航天領域,往往一個零件就要上萬元,如果加工報廢,也是一筆不小的損失。
要替代進口,取得使用者的信任,不是一年兩年就能實現的,而是要經過很多年的積累。